重庆的风土人情

2024-05-20

1. 重庆的风土人情

1、风土: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坡地较多,有“山城”之称。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2、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3、习俗: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拓展资料:
重庆,简称渝或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 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 既以江城、雾都著称,又以山城扬名。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融贯东西,汇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其江北机场居中国内陆“十大”空港之一,果园港为渝新欧大通道的起点。重庆地处盆地东部,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山地占76%;气候冬暖春早,夏热秋凉,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流程679公里。
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校67所,还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两江新区  、渝新欧国际铁路等战略项目。

重庆的风土人情

2. 重庆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哪些?

1、农民版画

重庆的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区,这里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就是綦江农民版画这种版画是綦江农民将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画之中,这种版画非常的幽默和生动。



2、九龙楹联

九龙楹联是九龙镇人民探索发现的特色文化,它是以楹联创作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这种楹联以生动的形式,高雅的格调加上书法,非常具有观赏性,九龙楹联还获得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



3、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俗称包头戏,它是梁平特有的民间戏种,它是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中演化而来的,到了清代中期,梁山灯戏已经遍及乡野,每至节庆假日,都驻台演出。



4、礼让草把龙

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草把龙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呈圆柱形,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龙身每一节像一个个草把。表演上,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套路。


5、接龙吹打

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吹打乐演奏都是有着较长历史渊源的山区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习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于广大山民中,不断继承、发掘、创新的民间吹打乐形成了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特点,成为山区农村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接龙民间吹打乐被誉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点:品种多样、曲调丰富、师传乐班、流派纷呈。

3. 重庆文化特色

重庆的文化特色有巴渝文化、陪都文化、步行街文化等等,其中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一种民族文化之一。步行街是重庆的一大特色,重庆的解放碑步行街是全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重庆在中国的地位

重庆是我国的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简称“渝”,又叫做山城、巴渝、雾都等等。

重庆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火锅之都”以及“温泉之都”的美誉,也是汇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

重庆文化特色

4. 重庆文化特色

      重庆的文化特色有巴渝文化、陪都文化、步行街文化等等,其中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一种民族文化之一。步行街是重庆的一大特色,重庆的解放碑步行街是全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nbsp;     重庆在中国的地位nbsp;           重庆是我国的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简称“渝”,又叫做山城、巴渝、雾都等等。      重庆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火锅之都”以及“温泉之都”的美誉,也是汇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

5. 重庆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渝文化代表:渝派川菜(渝菜)、龙门阵、重庆方言(渝语)、陪都文化、川剧、袍哥文化、重庆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等。
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西南官话。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重庆饮食文化代表:重庆火锅、川菜、渝菜(重庆菜、渝派川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由于古时候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

市树是黄桷树:
黄桷树系桑科,榕属,落叶乔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北魏《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朝《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1986年,黄桷树被定为重庆市树。
市花是山茶花:
山茶花系山茶科,常绿小乔木,花期长,抗污染,容易栽培,品种达到73种。花色鲜艳,有多种颜色,栽培有2000年余的历史。1986年,山茶花被定为重庆直辖市市花。

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4个,市级388个,区县级1852个。

重庆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6. 重庆风土文化人情特色

一、重庆美女:  关于重庆美女的评说实在太多,经典的说法有:其一,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深圳[图库]才知道钱少;到了重庆才知道结婚早!其二,在重庆的解放碑,迎面而来的女孩,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 二、重庆火锅:  到过山城的外地人,恐怕也极少有人不去品尝一下久负盛名的重庆火锅。  重庆人吃火锅,可以上溯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那时的人央街边打上一口灶,放上一只大铁锅,煮上一锅盐汤,内放分为9格的竹木条格,供9人同桌而食,为避腥气,加入麻辣调料,成为今日火锅麻、辣、烫的雏形。三、雾都:  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抗战陪都时期又被誉为“雾都”而闻名中外。抗战期间,日本出动大批飞机对重庆战时首都实施长时间战略性的大轰炸,市内一切活动陷于停顿。人们盼望雾季到来,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是重庆的雾季,雾季里大雾猕漫,浓雾给山城笼罩着一层天然的防空网,日机无法空袭肆虐。到了雾季城里各行各业又活跃起来,人们不再呆在防空洞里,重庆城又恢复了生机。陪都文化界利用雾季争相轮番在各大戏院上映电影、戏剧、称之为“雾李公映”。雾季公映时,盛况空前,剧作家松之的创作的《雾重庆》是雾季戏剧舞台上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四、茶馆文化:  饮茶习俗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一位作家在回忆战时陪部重庆生活时,在香港《星岛旅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说“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天,想谈多久就多久。”足见重庆茶馆浓郁的巴渝风情韵味,为海内外游客所赞赏。五、重庆十八怪:  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  空调蒲扇同时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  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光着膀子逛大街;  街边打望好愉快、办报如同种白菜、崽儿打赌显豪迈;  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  宝气处处都存在、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

7. 重庆民风民俗的资料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西南官话。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重庆民风民俗的资料

8. 重庆人身边的民俗文化资料

重庆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
  汉族风情基本与四川一致。川剧绝活:喷火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四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

  苗族、土家族和其他地方的也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