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的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是真事吗?

2024-05-20

1. 柔弱的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是真事吗?

  谈下自己观点:梁启超说过: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我认为是比较中肯的。宋王朝是我们映像中最弱小和最没用的王朝。然而这个汉民族统治的王朝以一己之力和蒙古对抗数十年。相比当时与蒙古对抗的花剌子模,以及东欧诸国无不是一触即溃。而宋王朝打退蒙古数次进攻对峙数十年还击毙一位蒙古大汗,蒙哥。这也是历史上唯一战死沙场的蒙古大汗。
  从文天祥到陆秀夫这一批宋朝臣子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汉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而崖山之后耶律楚材进行的改革重要一项是臣子觐见皇帝是要跪着对答。
  而自宋以前君臣对答或站或坐,是不用跪的。
  而自元开始臣子就必须跪着和皇帝对答。所以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中国人的气节在崖山已经结束了。
  据说张弘范在崖山石上刻道: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为了讽刺他在前面加一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中国不缺汉奸,缺少的是崖山之战的宋军民意志。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以赵昺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也加入战事。相传起初宋军兵力约有20万,战船千多艘;元军只有10万人(一说为30万),战船数百艘,北方人不习海战,多晕眩不支。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坐镇指挥。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口干舌燥,许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脸部浮肿,大量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赵昺的龙舟在军队中间,四十四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先将自己的老婆儿子赶下海,接着便对赵昺申明大义,赵昺被吓得哭作一团。接着陆秀夫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不少后宫和大臣亦相继跳海自杀。这一天是公历3月19日。《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儿子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崖门海战之后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门海战宣告了元朝最终消灭宋朝,统一了全国。

柔弱的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是真事吗?

2. 南宋末代崖山海战,十万军民纷纷跳海殉国的原因是什么?

南宋末代崖山海战,十万军民纷纷跳海殉国的原因有:当时陆秀夫带领下的军队所处环境已是十分不利,可以是说穷途末路,在基于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局势下,再打下去也是不会有任何胜算;自汉唐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气”作为做人的准则,这种风气在宋朝还尤为兴盛,因此十万军民才会有宁愿跳海自杀也不要被俘虏的决心。
一、局势的严峻陆秀夫带领的南宋剩余的军民,被蒙古军逼着节节南下,从临安,到福建再到后来的广东新会。一路上光是与蒙古军抗衡就已经是元气大伤,最后终于退无可退来到了广东。此时的军民其实已是精疲力尽。两方交战,定是占于有利位置,并且不断获胜的一方士气更加高涨。而此时南宋军民却是节节败退,可想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多么的低落,再加之粮草紧缺,身体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是坚持不久的。并且此时南宋军民所在的新会崖门更是受到早已沦陷的海南岛的夹击,所处局势是十分的不利的。
二、不甘受辱的气节身处如此绝境的军民们,也是相当的绝望了。在最后蒙古军击破南宋1000多艘战船时,战事也基本成型,此时的陆秀夫也是感受到了无比的绝望,不能带领南宋军民反败为胜,使得家乡落入蒙古军之手,家破人亡。因此,万念俱灰的陆秀夫即是为了自己的名节,同时也想到小君王被俘虏后的处境定是没有好的下场,于是产生了跳海自尽的念头,以此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忠贞。就这样,陆秀夫带着小君王跳入了大海,而随后南宋的军民们也都纷纷纵身下海,没有一点犹豫,这也是中原人最后的一点气节了。
因此,南宋最后的军民没有选择退至其他地区卷土从来,而是毅然决然的跳海自尽,不仅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实在是非常的恶劣,也是因为他们不愿被羞辱的气节所致。

3. 柔弱的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是真事吗?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以赵昺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也加入战事。相传起初宋军兵力约有20万,战船千多艘;元军只有10万人(一说为30万),战船数百艘,北方人不习海战,多晕眩不支。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坐镇指挥。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口干舌燥,许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脸部浮肿,大量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赵昺的龙舟在军队中间,四十四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先将自己的老婆儿子赶下海,接着便对赵昺申明大义,赵昺被吓得哭作一团。接着陆秀夫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不少后宫和大臣亦相继跳海自杀。这一天是公历3月19日。《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儿子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崖门海战之后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门海战宣告了元朝最终消灭宋朝,统一了全国。

柔弱的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是真事吗?

4. 柔弱的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是真事吗?

《宋史》也没有说这10万人都是自杀的,也有交战双方的将士,还有后宫,大臣。赞扬有气节的人,主要是指那些后宫女眷,大臣,残余兵将,这些人在战败以后,没有什么战斗力,但是不愿苟且偷生,而是选择投海自杀。
《宋史》本纪第四十七:十六年正月壬戌,张弘范兵至崖山。庚午,李恒兵亦来会。世杰以舟师碇海中,棋结巨舰千余艘,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居昺其中。大军攻之,舰坚不动。又以舟载茅,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爇。二月戊寅朔,世杰部将陈宝降。
己卯,都统张达以夜袭大军营,亡失甚众。癸未,有黑气出山西。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至午潮上,张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战。俄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遂皆仆。世杰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溃,翟国秀及团练使刘俊等解甲降。大军至中军,会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祥兴二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赵昺朝廷。随后,攻占广州不久的西夏后裔元军将领李恒也带领军队也加入战事。相传起初宋军兵力约有20万,战船千多艘;元军只有2万人,战船五十余艘,北方人不习海战,多晕眩不支。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口干舌躁,许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脸部浮肿,大量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5. 南宋十万军民集体投海殉国,为何会有这般决心?

(图)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自古以来,天下无不亡之国家、不灭之朝代。但是,如果说起在灭亡时统治阶级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有的沦为阶下囚、死的凄凉,有的早已是傀儡、政权更是名存实亡,也有的和平演变、最终得以善终。
不过,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如南宋这般,在面临亡国时,自皇帝以至十万军民集体自杀,无一人投降,上演了人类史上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最为壮烈的反抗。如此悲壮的亡国,不禁让人对这个朝代充满无限的追思和感慨。
在人们印象之中,提到宋朝,似乎总是积弱的印象,为何这十万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还是让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吧!
(一)
公元1273年, 在刘整、吕文焕等降将的大力配合下,历时六年的襄阳之战宣告结束。攻下襄阳后,元朝针对下一步的战略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文官认为应该休养生息,暂缓攻宋,而立功心切的武将们则认为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进击。眼见两方意见相左,元世祖忽必烈也犹豫不决,不过历史这时候在这里开了个吊诡的玩笑,他最终通过占卜的方式做出了立刻攻宋的决策。
忽必烈任命中书左丞、同知枢密院事伯颜为主帅,节制所有南下大军。伯颜曾经追随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西征,后来作为入朝的使者来到大都。他素有文才、为人严谨,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此番忽必烈任命其为主帅,以北宋时期攻取江南的名将曹彬来勉励他。(此时的忽必烈俨然以中国之主自居,他告诫伯颜在南征的过程中,注意约束军纪、节制杀戮,也充分说明在攻宋的过程中,元朝是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一起下手,而不是满足以前的武力夺取和短期占领。)
在南征大军中,刘整、吕文焕等这些汉人降将赫然在列,一方面他们最为熟悉宋军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他们来招降其他的汉人将领。最后结果证明,这些汉人降将的表现格外的卖力,南宋基本上是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图)忽必烈,政治家、军事家
同时,忽必烈下令两淮、四川的元军发动对宋军的攻击,用以策应伯颜大军的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南宋文武大臣纷纷建言献策,不过权臣贾似道却刚愎自用、一概置之不理,同时罢免了京湖安抚制置使汪立信的官职,转而任用自己的亲信。到了如此地步,宋廷不想着调集军队、加强防御,却还在进行内耗,让人哭笑不得。
伯颜大军抵达新城(今湖北潜江)后,吕文焕策马来到城下,准备招降城上守军,尚未开口,忽然城上箭如雨下,幸亏随从拼死相救,吕文焕才捡了一条性命。伯颜大怒,下令攻城,守军在都统边居谊的指挥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城内三千守军全部阵亡。为了震慑宋军,元军在伯颜的命令下,再一次实施屠城,城内百姓无一幸免。
(二)
在残酷的“屠城令”的威慑下,沿途州、县望风而降,元军顺利抵达鄂州。沿江制置副使夏贵将万艘战船分别布置在附近的重要关隘,不过他中了元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丢失了沙芜口(今湖北黄陂西北)。元军自此进入了长江下游,并守住汉江口,控制了长江下游,数十万陆军部队在水军的护送下渡过了长江。
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南宋的鄂州、江州(今江西九江)、安庆(今安徽安庆)等军事重镇全部丢失。伯颜大军抵达安庆后,此时担任行淮西枢密院事的刘整认为南宋东路空虚,请命率军直取临安。
这等灭国的头功怎能让于他人,伯颜拒绝了他的建议,让他依然留守两淮牵制宋军,策应主力大军向前推进。这位大汉奸看到自己提出的方略,却为他人做嫁衣,不由得愤恨不已,不久后便郁郁而终。他的死讯传到南宋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眼见元军一路势如破竹,宋廷大受震动,群臣建议权臣贾似道亲自率军出战,此人虽然专横跋扈,但确实有一些将才,以前曾经率军打退过蒙哥汗的大军入侵。贾似道对吕文焕依然不死心,他任命吕文德的儿子和女婿为官,企图让吕文焕回心转意,可惜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两人转眼就投降了元军。

(图)伯颜,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没办法,贾似道硬着头皮率领十三万大军、数千艘战船前去迎战元军,遭受挫折的夏贵也收拢剩余水军来汇合。不过却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遭到了元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本就士气不振的宋军立刻自乱阵脚,被元军杀得大败。
战败而归的贾似道威望大减,宋廷掀起了猛烈的倒贾运动,众怒难犯,太皇太后谢氏下令将其革职。贾似道在被押解回临安的途中,为押送官郑虎臣所杀。一代权臣死在了亡国的前夕,对他来说,是一种幸运。对大厦将倾、本就人才凋零的南宋来说,却无疑是雪上加霜。
形势危急,为了加强临安外围的防御,宋廷向各地发出勤王诏书,有三支军队积极响应:一路是驻守郢州的张世杰,他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二是江西提刑文天祥(大名鼎鼎、千古流芳的文丞相),他被任命为江西安抚副使兼知赣州;三是湖南提刑李芾,被任命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
此时的元军已经占领建康(今南京),另一路元军在阿里海牙的率领下,攻破了江陵府,向湖南进军。数月后,李芾驻守的潭州城也被攻下。李芾自杀殉国。城中百姓多坚贞不屈,誓死不做元军的俘虏。尤为让人赞叹的是,数百名岳麓书院的书生在城破前一刻依然在朗诵诗书。
元军攻进城后,这些文弱的书生提起武器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最终全部阵亡。饱读圣贤书的他们在生死存亡的那一刻,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了最为强大的信念和悍不畏死的勇气,虽然历经千载,但是他们的碧血依然化作一股洪流,推动着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向前。
(三)
在潭州军民的激励下,张世杰率军一度收复了平江、安吉、常州等地,附近原先投降的州县又纷纷归顺南宋。不过好景不长,在不久后的镇江焦山之战中,他所率领的水军再度遭到元军的重大打击。常州等地旋即又为元军占领,城中数千宋军将士尽数阵亡。(“钓鱼城之战”的英雄王坚的儿子王安节也在此中)
(图)宋恭帝赵显,南宋第七位皇帝
很快,元军的先锋部队抵达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氏心灰意冷,已经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勇气。她拒绝了文天祥、张世杰的浮海避敌的提议,命令宰相陈宜中前去元军大营谈判,谁知道这位宰相大人出城之后,竟然毫不负责任的逃走。宋廷又任命文天祥为资政殿学士、右丞相兼枢密使接过谈判的重任。谁知得势不饶人的伯颜立刻扣押了文天祥。
万般无奈之下,公元1275年,二月,太皇太后谢道清、宋恭帝赵显奉传国玉玺、率百官投降。不过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着宗室益王、广王等避入闽地,张世杰随后率军与其汇合,继续举起抗元的大旗。
当元军拿着太皇太后谢氏的诏令去招降驻守扬州的两淮制度置使李庭芝时,这位名将在城楼上回答道:“我奉诏守城,从没有听说过有诏谕让人投降的”。此后,又对其进行多次招降,都被李庭芝严词拒绝;不久,驻守淮南西路的夏贵也投降了元朝。
为了将剩余的南宋兵力聚拢一处,身在闽地的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官职将李庭芝召回。知道朝廷社稷依然存续,李庭芝大受鼓舞,他命令部将朱焕留守扬州,自己与部将姜才率军七千余人应召入闽地福州。谁曾料想,他刚离开不久,朱焕便投降了元朝,并且出卖了李庭芝的行踪。
李庭芝所部在泰州附近被元军重重围困,最终自杀不成,为元军所擒。见到昔日上级后,朱焕不但毫无愧色,甚至谄媚的向元军将领阿术说道:“扬州自从用兵以来,尸横遍野,着都是由于李庭芝与姜才等人不识时务抵抗朝廷大军所造成的,恳请立即将他们处死!”阿术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下令将李庭芝等人杀害。(扬州城内纪念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一直保存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后来因为马路扩建,被拆除,期待着这座祭祀英烈的祠堂重建)
在文天祥(从元营中逃回)、陆秀夫(为李庭芝举荐入朝,临安朝廷投降后,跟随二王奔赴福州)、张世杰、陈宜中(逃走的那位,不过没有投降,辗转之后从温州又来到了福州)等人的建议下,益王赵昰即位,是为宋端宗,让还在坚持反元的各路兵马有了共同的旗帜。
(四)
(图)伯颜取临安之战形势图
不久,朝廷内斗的老毛病又犯了,和陈宜中政见不合的文天祥被排挤出外,他组织军队在江西、广东等地与元军展开交锋,后终因寡不敌众,为元军所俘。元将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驻守崖州的张世杰,文天祥大义凛然道:“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怎么还能做出让别人叛离父母的事情?”不久,他更愤而写下了诗歌《过零丁洋》,这首诗的结尾两句正是千古传唱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为其忠烈所感,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大都。
到达大都后,这位铮铮铁骨的文丞相更是多次拒绝了忽必烈的招降,最终慷慨赴死,行刑前,他问了下哪边是南方,然后从容面南跪拜。临终时留下了“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忠义到了尽头,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从今以后,我可以问心无愧了!”每次读完,潸然泪下,在那个礼乐崩坏、大厦将倾的时代,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变节,但是他们却也早被历史扫进了故纸堆中。唯有文丞相这样的伟丈夫才能历经沧桑,终将不朽。壮哉!文丞相!
公元1278年,各路抵抗的南宋军队走向了末路,春天,重庆城内粮食耗尽,部将赵安劝告主将张珏开城投降,被其断然拒绝。对前途绝望的赵安等人趁夜接应元军入城,张珏率军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渐渐地,元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内,眼见大势已去的张珏自杀未遂,被部将护送出城突围,后为元将铁木儿抓获。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张珏自杀殉国。当时还被关在狱中的文天祥得知后,作《悼制置使张珏》诗云:“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竟何如?”
三月,历经数十年屹立不倒、让大汗蒙哥饮恨的合州城也被元军占领,当然,元军依然没有攻下,是守将王立得到元军保全百姓的誓言后方才开城投降。自此四川全境尽数落入元军之手。
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赵昺为帝,迁徙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六月,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两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南宋残部。十一月,张弘范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今属广东),占领广州。
(图)宋端宗赵昰[shì],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
公元1279年,正月,张弘范、李恒率军在崖山汇合,张弘范命人突击崖山岛上的西山泉,切断了宋军的淡水供应。失去淡水源的宋军很快陷入了困境,坚持战斗二十余日后,淡水全部耗尽,士兵们只得饮用海水,随即呕吐不止,体力逐渐不支。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宋军依然多次拒绝了元军的劝降,继续顽强抵抗。
又过数日,觉得时机成熟的张弘范下达了总攻的命令,宋军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逐渐败下阵来。枢密使张世杰收拢全部精锐士卒,全力突围,并派小船接应小皇帝意图一起突围。眼见大势已去的丞相陆秀夫为了避免重蹈临安朝廷投降受辱的覆辙,拒绝了他的提议。
万般无奈之下,张世杰只得忍着热泪狠心离去。目送张世杰突围后,恢复镇定的陆秀夫仗剑逼迫自己的妻儿投海自杀,然后来到小皇帝的面前道:“国事难为,陛下当与国同休,德佑皇帝(投降的宋恭帝)的耻辱,咱们不能再重复!”
努力说完这番话后,陆秀夫慢慢的低下自己的头,不让泪水夺眶而出,当他抬起头上,却见这位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平静的说道:“丞相,谢谢大家不离不弃,大宋江山延续三百二十载,现在该轮到朕这个大宋天子尽忠了。”说完,这个瘦弱的小男孩扑进了陆秀夫的怀抱,痛哭不已。
(图)陆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湿润的海风迎面而来,元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陆秀夫抱起小皇帝,回望着身后数千里的锦绣江山,别了,大宋!说完,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已经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中。
皇帝和宰相投海自尽,流亡了三年的最后十余万大宋臣民终于陷入了绝望,但是,没有一个人投降,他们互相望着彼此,眼神中只有平静和坚定。所有人做出了最出乎意料的选择:投海殉国。
元军看到不可思议的这一幕,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还沉浸在掠夺战利品的无尽的盼望中,转眼间,这些人全部跳入了大海。数日后,海面上浮起了十余万具的尸体。
如此亡国,亘古未有,如此悲壮,催人泪下。
南宋也彻底的宣告灭亡,但是这种精神和气节不会消亡。仅仅八十九年后,另一位汉人英雄朱元璋掀起了“重开日月大明天”的波澜壮阔,将蒙古人彻底逐出汉地,收复了汉家万里锦绣河山。
正所谓“炎黄儿女可曾忆,汝有铮铮铁骨、烈血祖先!不可学,童贯贪功,妄自开边;不可学,秦桧阻战,苟且偷安;望银练长河,将星无数,皆化作霄汉灿烂。闪耀是岳飞孟珙,催来者,一往无前!”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天野苍茫

南宋十万军民集体投海殉国,为何会有这般决心?

6. 柔弱的南宋灭亡时,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是真事吗

流传很广的现代一批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并不是谁先提出来的,大家都认同而已。只是表明在外族入侵之下(蒙元消灭南宋崖山一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损失殆尽。

典故:

崖山之战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 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
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据史料
记载,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
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
,海上浮尸10万,并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 

回到本文的题目: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7. 南宋兵败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为什么不退守海南或东南亚?

南宋王朝为什么不退守海南?在成吉思汗手下发迹的蒙古士兵不仅足以征服亚洲,他们还几乎征服了欧洲。




































































宋朝富强,但一方面朝中很多官员不支持抗日战争,另一方面又打压有能力的武将。岳飞被杀就是一个例子。正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强敌,加快了宋朝灭亡的步伐。然而,宋朝时期也有许多感人的爱国事迹。崖山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自忽必烈突破长江这一天然防线后,元军和蒙古军就一直处于无人之境。在南宋时期,只有文天祥和陆秀夫这些新科状元带着宋朝的一位皇子逃到了广东沿海。这里几乎没有回头路。1273年元军数万大军作最后一击,陆秀夫率十万军民誓死抵抗。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南宋的最后一次抵抗,南宋军民见大势已去,十万军民全部跳海自杀,几天后,海面上到处是漂浮的尸体,这悲壮的场面让人看了都流泪。然而,有人问,既然无路可退,军民为何不退到海南?海南也是宋朝的领土,海南之小,足以容纳数十万军民!"。

很多人不知道,海南是一个流放地,很多宋朝官员被送到那里。包括著名的苏东坡。许多战国大臣都被流放到海南。此外,后宋被金人多次入侵。这时,许多官员意识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与蒙古军队进行谈判,而不是作战。海南也是亲兵的流放地,如果逃到海南那不是给自己一个面子吗?因此,我为此放弃了退守海南的想法。但这是一个愤怒的借口,十万军民跳海而死。
南宋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小岛相比于大岛容易防御。因为小岛上一旦有敌人就可以轻易看到;但在大岛上,敌人登陆后就能寻找补给,与己不利。

南宋兵败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为什么不退守海南或东南亚?

8. 南宋的十万军民为何宁愿跳海殉国,也不最后放手一搏?

南宋数十万军民之所以跳海殉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战舰落入敌方的手中,而且自己也不想被敌人俘虏,于是便凿穿战舰,并且全部跳海殉国。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宋朝的“文人气节”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当年蒙古军队在攻占长沙岳麓书院的时候,书院中的数百名书生便以死来抗击蒙古军队,由此可见当年南宋人民的气节。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在公元1267年的时候,宋元之间的“襄樊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这场战争整整打了6年之久,但是由于南宋没有积极备战,导致被元军打得一退再退。不过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忠于南宋的抗元派,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更是先后拥立了赵隰的哥哥赵昰和弟弟赵昺两个小皇帝。
不过即便是有着许多抗元英雄,但还是改变不了宋朝的结局,毕竟当时南宋的军事实力已经是十分薄弱了,完全抵挡不住元军的进攻。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南宋便被逼到了崖山,为了抗击元军,他们便将宋军的千余艘战船连接在一起,然后一字排开,并且在船上建造楼橹,希望固守“城墙”来抵挡元军的进攻,但是却还是被攻破了,没有办法,为了不让自己落入敌方的手中,陆秀夫便背着八岁的小君王跳了海,相传南宋十多万军民跟随南宋皇帝相继跳海。
或许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的难以置信,毕竟数十万人,再怎么样也能够放手一搏吧,不过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当年蒙古军队在占领南宋城池之后,都会在每一个城市屠城,根据记载,当时在南宋的时候,北方登记在册的便有4000多万人,但是当元朝成立之后,北方却只有700来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