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

2024-05-09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要研究地层与古生物学重大基础问题,解决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关键地层古生物问题。2009年,实验室共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各类科研项目32项。实验室全体成员参加了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本实验室有1人获第六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1人当选中国古生物学会新一届副理事长,1人当选常务理事,2人当选理事,另有1人当选常务理事会副秘书长。此外,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有多项成果在会上进行交流。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检索论文13篇(包括Nature和Science论文各1篇)。
湖北埃迪卡拉系的微体化石和疑源类化石、华南新元古代宏体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序列、西藏措勤盆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地理格局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西藏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研究、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亚洲毛兽与哺乳动物中耳结构、翼龙从原始到进步的演化过渡类型——达尔文翼龙的发现、辽西中侏罗世鸟臀类恐龙中发现原始羽毛状结构、辽宁早白垩世大型霸王龙类化石的发现与霸王龙科的起源等。其中“早白垩世哺乳动物亚洲毛兽的发现”、“翼龙从原始到进步的演化过渡类型——达尔文翼龙的发现”两项成果入选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

保存有原始羽毛的鸟臀类恐龙——天宇龙生态复原图


辽西早白垩世大型霸王龙类——中国暴龙头骨化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8年度实验室共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1人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资助。10余人次参加了包括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内的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还组织了1次学术沙龙,有4名科研人员作了学术报告。2008年共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11篇为SCI检索论文,其余均为核心刊物论文。
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的发现、我国南方陡山沱组八辐射对称后生动物化石的发现、中国辽宁早白垩世新的翼龙化石、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中的管状化石、河南晚白垩世具完整颞弓的蜥蜴类化石、滇西保山地块中—晚二叠世地层划分与对比、新疆库车坳陷晚白垩世地层存在的证据和沉积相分析、西藏措勤盆地的上古生界—下中生界等等,其中前2项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中的2种管状化石


河南晚白垩世具完整颞弓的蜥蜴类化石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8年4月实验室应美国地调局(丹佛)David B.Smith教授和Paul J.Lamothe教授邀请,组织专家对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了访问,双方就合作开展《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监测与修复治理技术研究》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实验室还邀请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研究所曹心德博士来中心就有关“土壤铅污染及磷的原位钝化修复诱导”专题做学术报告。
2008年实验室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大陆深俯冲与科学钻探项目(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多目标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及其应用研究,采用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和方法,建立了挥发性卤代烃和苯系物、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的系列分析方法,相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完善了不同景观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和预警预测技术,研究了城市土壤、大气、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源解析,提出了多介质预警模型,建立了城市地球化学动态监测方法和预警模型;对我国东部典型沿海地区青岛、上海崇明岛和西部卧龙高原地区几类POPs的研究,对其污染状况以及存在的风险和来源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壤地质环境研究现状和华北平原土壤地质环境特征,对华北平原地区进行研究与编制地球化学图集工作,编写34种地球化学元素说明,为加强该地区地质环境管理和国土功能区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顺序提取标准物质研制标准化项目填补了国际相关标准物质的空白,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实验室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20篇,核心期刊论文30篇。

典型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预测预警系统


实验室人员在日本学习全氟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4.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2008年组建,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为高锐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廷栋院士。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深部探测技术,开展岩石圈结构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为资源勘查、减灾防灾和地学创新提供科技支撑。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大陆及海域重要构造单元岩石圈结构探测,重要成矿区带深部精细探测,深部探测技术组合与集成,探测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岩石圈三维结构模型与动力学分析。
2008年完成合作—永靖浅深反射地震剖面166.4km,野外监控剖面显示,获得了浅、中、深层的有效反射波组,沿地震测线同时实施了MT测量,资料正在处理中。完成羌塘中央隆起南部的反射地震剖面60km,与2007年完成的剖面一起形成了横过整个羌塘中央隆起南部的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了中央隆起之下地壳浅部和深部变形的反射特征。

羌塘中央隆起反射地震探测剖面位置


横过羌塘中央隆起的反射地震剖面


反射地震与MT探测测量剖面及野外观测现场


实验室主任高锐研究员(左一)现场研究监控记录

5.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以生态地球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2009年该实验室共承担了1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4项地质调查的科研项目。
发表国际SCI文章1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4篇,非第一作者论文15篇。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9篇。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林群生(左一)与开放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2009年度重要科技发现及亮点

罗立强研究员在美国丹佛举行的2009丹佛X射线会议Denver X-ray Conference(第58届X射线分析应用大会)会议上作了题为“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xic Elements in Soil and Minerals based on X-ray Analytical Techniques”的特邀口头报告。研究项目“湖泊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四)。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硅质海绵骨针矿化机制及仿生研究”利用德方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完成了有关海绵骨针样品的部分实验工作,证实了有机质确实存在于生物硅层中,发现海绵骨针在特定的光照射下可以产生蓝色荧光,这些发现对海绵骨针的生长机制与仿生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东北重工业城市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安全监测与修复治理的技术研究”利用含磷物质对被多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重金属的化学固定作用的研究,并通过分析Pb,Cu和Zn的存在形态来检验其固定效果。用水提取、植物吸附和模拟的人胃酸性环境中简单的生物可进入性提取实验来评价固定效果,用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电镜和化学形态分析程序阐明重金属固定化的可能机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学者曹心德博士(左一)与开放实验室合作


赴沈阳地区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实验


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美国纽约州卫生厅学者来我中心研讨

吴淑琪等3位研究员参加了在南非举行的的“地质分析2009国际会议”。罗立强研究员赴美国丹佛参加了第58届X射线分析应用大会。刘崴助理研究员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为期1个月的土壤修复实验。曹心德博士赴沈阳土壤修复野外现场开展实验。邀请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学者山下信义、谷保佐知,美国纽约州卫生厅KannanK博士来我中心作讲学及研讨。尼日利亚地质代表团来访。共派出2人进行合作研究,同时请进德国有关专家开展学术交流,1名德国博士生在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培训。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6. 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发展应用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新方法、新技术,指导区域、国家和全球地球化学填图,为矿产资源勘查与环境评价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2009年度主要学术活动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会议会场

(1)主办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会议。2009年10月10~1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办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挪威、德国、芬兰、南非、哥伦比亚、墨西哥等10个国家的14位应用地球化学专家,国内19个省地调院、地质环境总站和高校等专家8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2)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研究中心”取得良好开局。2009年2月17~19日在法国巴黎UNESCO总部召开的IGCP科学执行局第38届会议,王学求博士受物化探所委派在会议上做了建立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研究中心的建议陈述报告。报告陈述后,获得国际地科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处(IGCP)的一致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计划科学执行局将于今年到中国廊坊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之后再将这一建议和考察评估报告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大使级代表辩论和表决。
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的“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以及地质大调查项目等取得重要成果:
在河南南阳盆地400m盖层的隐伏铜镍矿上方发现纳米级自然铜微粒,在金窝子金矿上方发现纳米级金颗粒。自然金属微粒粒径几至几十nm之间,微粒呈团聚体,并呈簇球链排列,簇球链中小球为有序结构结晶物质。这一发现表明,地壳中存在纳米级金属颗粒,暗示纳米级金属颗粒可以富集成矿,并且纳米级金属微粒无论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都极其活跃,可以穿透厚覆盖层迁移至地表。这为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和含矿信息精确分离提取提供了重要证据。

谢学锦院士与挪威地质调查所Ottesen博士,地调局庄育勋博士,物化探所韩子夜博士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会议上


从事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值采样工作


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实验室分析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值样品

7.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研究并运用岩石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技术进行深部探测,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理结构、化学结构、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近年来,对青藏高原、中亚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大别造山带、西部盆山结合带、东部庐枞矿集区、松辽盆地等进行了高精度的探测,获得许多科学发现。同时,也探测和揭示了油气、矿产的成矿深部过程。
承担各类项目26项,其中,国家专项项目1项(5个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他基金项目4项、大地调项目4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财政部科研项目(课题)1项、行业基金项目1项、所长基金项目6项,以及中石化科研项目2项。2009年项目研究经费超过一个亿。
大巴山项目合作荣获院十大科技进展(第二),地调“台海”项目结题被评为“优秀”。开展国际合作项目6项,出访3人次,接待来访20余人次。
发表中文和英文论文23篇(中文15篇,英文7篇),其中SCI 11篇(英文7篇,中文4篇);参加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多次。发表会议论文摘要17篇(国际24HKT会议6篇、AGU会议2篇、国内地球物理年会8篇、青年论坛1篇)。
承担国家专项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SINOPROBE-02),完成5课题的论证。通过招标实施5条剖面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累计长度2000km。除青藏羌塘地震反射剖面还在施工外,其余剖面已经完成采集,野外监控处理已经显示取得许多振奋人心的发现。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在华北剖面开展了中美合作反射地震与折射地震同震源联合采集技术实验Sinoprobe-02华北剖面中美反射—折射联合观测系统(2009)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8. 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天山成矿带境内外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对比(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揭示其找矿潜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教育科学部萨特巴耶夫地质科学研究所联手,在中国科技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教育科学部、哈萨克斯坦地下资源委员会的资助下,在天山成矿带中国境内的东天山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楚伊犁地区,分别进行了约16×104km2和约10×104km2的1:100万的地球化学调查。
从金的对比情况来看,楚伊犁地区金的含量和富集程度要显著高于东天山地区。在楚伊犁地区,金的平均含量达到11.62ng/g;而东天山地区,金的平均含量只有2.2ng/g。另外,金的伴生元素砷和锑在两个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在楚伊犁地区的富集程度明显高于东天山地区。从铜的对比来看,东天山地区铜的含量和富集程度要显著高于楚伊犁地区。从铂的对比情况来看,铂族元素的异常分布在这两个地区都非常类似,一类与基性和超基性岩有关;另一类与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黑色岩系有关。尽管这两个地区都还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铂族元素矿床,但都在炭质硅质黑色岩系中发现了铂族元素异常,并且在楚伊犁地区已经发现与炭质硅质岩有关的微粒铂钯矿化。

科研人员在天山成矿带进行地球化学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