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读后感

2024-05-20

1. 阅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读后感

疫情反扑静心读书,大家好!我是乐雨鑫,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这本书是我们领教雪瓶老师每天早上花30分钟带着我们利用早起的时间共同分享讨论的书籍。
  
  这是一本关于成功的书,说我们人要有梦想,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这是一本关于创业的书,书中讲到我们要目标远大,善于抓准时机,做到人无我有。
  
  这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的书,我们不但要选择忠诚且聪明的人才,还要创建适应公司发展的文化。
  
  这更是一本来自华尔街投资家和慈善家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感悟之作。
  
  作者苏世民写了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故事,还有他经历过的挫折。
  
  他从中学到的教训以及他在塑造组织方面的经验,曾经走过的一些弯路也让我无比赞同,特别是苏世民归纳的3个观点:
  
  1.做大事和做小事难度是一样的,两者都会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决心做事,就要做大事,要确保我们的梦想值得追求,未来的收获可以配得上我们的努力。
  
  2.企业10分人才观,得8分的人是任务执行者,得9分的人非常擅长执行和制定一流策略,如果公司都是9分人才,就可以获得成功,但10分人才,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
  
  3.如果你足够渴望一件事物,即使没有条件,也总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会功到自然成。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爱上读书,从书中找出你人生的价值观,就来和我一起早起结伴读书,我们一起加油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阅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读后感

2.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读后感

前几天在读这样一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除了惊叹于苏先生的传奇商场经历之外,同样也对于苏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原则颇有感触。
  
  
 之前认为做难做的事情容易成功,因为只有付出别人不曾付出的努力,才会获得别人不会轻易获得的回报,原来很多事情做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一件小事也可能会异常繁琐,所以不是说挑着难的事情去做,或者是大事去做,主要还是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话才会更有动力,让回报和自己的努力相匹配。
  
 当和领导或者是陌生人在一起时,开场的方式除了聊聊天气,谈谈自己的旅行经历也是不错的方式。去向他人表达自己,当谈论到自己的过往的时候总是会兴趣阑珊,忍不住说个不停,同时也会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肯定往往会解决我们的很多个人问题,所以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帮助我们去提升,同时也要尝试提出办法去帮助他人。
  
 记得刚毕业在钢厂工作的时候,实习背着电工包爬到100吨天车上跟着维修,下面就是8000t的水压机,刚热处理出来的大型锻件还是火红的,劈里啪啦的爆着裂皮。在200多度的拖轮下面,戴着安全帽,去测定热装后的间隙尺寸,当时感觉很辛苦,现在想想也是很不错的经历。通过学习磨练自己,成长的过程会痛苦一些,但是在打基础的时期,一定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懂得放弃,学会选择。
  
 选择一份能够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公司,这方面我感觉自己还是很幸运的。一毕业就进入了一家大型的曾经是中国八大重机之一的天重重工,了解到炼钢、锻压、热处理、机加工等多方面的知识,为进入西门子工作打下了结实基础。在西门子接触到了更先进的管理工具以及方法以及很多优秀的同事,继续在磨练自己。
  
 做一个靠谱的人,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自己也是一直这样的努力的去做,To Do list 记得满满当当的,定期都会跟踪处理,20%重要的事情会列到每天三件事,一页纸去解决其它80%常规性的问题,做事还算认真仔细,在同事的眼里我应该还是一个靠谱的人吧。
  
 任老先生不提倡新员工有新的想法建议,不过有时候在开会的时候,非本技术领域的同事提的问题往往能够给你不一样的视角,甚至有时候会峰回路转,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有的时候会对无名小卒的建议不屑一顾,专家判断一般来说确实有效,但也不排除无名小卒发现变革性的机会。
  
 比如hao123的创始人李兴平,从网管一步一步成为身价上百亿的人,就是靠着自己从最基础的客户视角出发,一步一步的去解决一直困扰别人的小问题,提出的方案也是简答到你不敢相信,受到百度李彦宏的重点关注,最终被百度高价收购。
  
 和巴菲特先生的“理财的第一要务就是保住本金”如出一辙,切记切记!
  
 真诚对待身边的朋友,相信你也会被他人真诚的对待。

3.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读后感

Steve Schwarzman(中文译名:苏世民),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毕业于耶鲁大学、哈佛商学院,曾是雷曼兄弟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苏世民一直都是个积极行动的人,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做出些激动人心的事情。
  
 01
  
 在念高中时,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却把美国最火的乐队请到了自己学校。
  
 起初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做点别人没做过甚至没想过的事,但对于此事的愿景,他是这样设计的:要非常振奋人心,以致于整个学校都愿意团结起来共同去实现。
  
 在苏世民的自传中,他表示对50年前发生的这件事的细节已经有些模糊,但是那种振奋人心的喜悦和激动却永远难以忘记,它让费城的那个小男孩心中的种子开始萌芽,开始野蛮生长。
  
 自此以后,苏世民十分坚信,如果你足够渴望一个事物,即使没有任何条件,也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
  
 并非是现实因素的制约阻碍了我们通往梦想的道路,是我们内心的渴望不足以铺就一条坦途。
  
 02
  
 积极行动并不意味着盲目行动。一项行动合理与否,要看它与事物发展轨迹及运转逻辑是否相契合。满足了这项条件,行动才有更大可能带来正面意义。
  
 苏世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把握到了这点。
  
 童年的时候,苏世民家里经营着一家布料店。他十岁开始就时常在家里帮忙,主要负责为顾客挑选、介绍店里的商品,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年。
  
 在这四年里,苏世民一直被困在店里,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社交。好在店里的工作并不忙,虽然难以抽身离开,却也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他看到了当前时代背景下自家商店的成长潜力。
  
 这时候的美国处在一个和平且富裕的年代,“最伟大的一代”已从二战战场回到美国。城市群不断向外蔓延,郊区也在不断扩建,全国范围内出生率持续飙升,房屋建设如火如荼。苏世民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时代趋势所带来的实际变化,或者说机会——美国将会有更多的房屋,更多的卧室,以及更多的床单布料需求。
  
 最伟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这些人出生在大萧条岁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又投身于美国的经济建设。
  
 苏世民萌生了一个伟大想法,他想让自家商店遍及全美国,从东海岸开到西海岸,从城市覆盖到郊区,让所有想要购买布料的美国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家的商店。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他心甘情愿待在店里叠手帕。
  
 但是他的父亲表示坚决不同意。
  
 为此苏世民与他的父亲进行了好几轮的争辩,但父亲的态度始终如一:“我不想要,也不需要,扩张不会使我开心。”
  
 十来岁的苏世民不能理解,为何父亲会拒绝这种振奋人心又十拿九稳的事情。
  
 几十年后,苏世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管理者、领导者,却很难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企业家,这跟人的追求有关。
  
 03
  
 高中毕业后,苏世民前往耶鲁大学念书。他经常坐在学院院子的长凳上,一边听着远方传来的钟琴声,一边思考,要做些什么才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其他人热血沸腾。
  
 苏世民对社会活动一直很热忱,他喜欢去感染、影响别人,喜欢利用各方力量去实现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这让他格外痴迷。
  
 那会的耶鲁大学还只面向男生招生,整个校园很少看到年轻女生出没。苏世民意识到,耶鲁的学生们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女性的陪伴。在这校园内部,在这片新哥特式建筑群里,有成千上万个男人渴望看到女生的身影,这是所有人内心的呼声。
  
 苏世民决心要实现这件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他先在学院内部成立了芭蕾舞学会,然后邀请了女子学院的舞蹈演员在学会的舞蹈节上演出,与此同时还邀请了一位杰出的舞蹈评论家前来对舞蹈节进行点评。
  
 最后不出所料,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苏世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他决心更进一步,去邀请全世界闻名的纽约芭蕾舞团前来他们的城市演出。他找到舞团经理后,一直向对方介绍这个活动能够为其带来的好处,最终成功说服了舞团经理。
  
 纽约芭蕾舞团来到纽黑文演出,这可是件轰动校园的热门事件。苏世民还争取到让大家一起到现场免费观看舞团彩排的机会。就这样,苏世民带着耶鲁的男生向女子学院发出了邀请,彩排现场坐满了来自耶鲁的男同学和来自女子学院的女同学。这件事让苏世民名声大噪,他让不可能的事变为了可能。
  
 这个事情其实很有意思。苏世民把舞者、评论家和观众组织到了一起,他们各自的诉求成为了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共同完成一件振奋人心的壮举。而作为牵头人和组织者的苏世民,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成立了芭蕾舞协会。
  
 这个学会聚拢起来了一批人,苏世民需要为这批人服务,需要满足他们的共同诉求。相应地,这批人也成为了苏世民手上的筹码,背后的支持,让他有底气有把握去邀约外校舞蹈演员以及报社专业的舞蹈评论家,继而邀请到闻名世界的纽约芭蕾舞团。
  
 倘若苏世民孤身一人,以个人的名义前去,那多半是要碰一鼻子灰的。
  
 尾语
  
 上面的提到的内容,有不少参考自苏世民的个人自传。书中内容很多,收获不少,值得品读。在许多人眼里,苏世民敢想敢做,具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仿佛拥有无限的精力和创造力,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平凡成就不平凡。
  
 在我们的世界中,有些人熠熠生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研究这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可以让我们离梦想更近一步。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读后感

4. 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苏世民在书中写到,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在看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后,我所理解他说的大事,和自身所处的能力圈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层,但是未必能把它完全使用起来。好比自己身在其中,只知道这个圈层的几个突破口,并不知道其他角度的突破口是在哪里。
  
 苏世民在耶鲁大学期间,想帮助招生办打开局面,想出的让大学生去内地高中推广,而不仅是发布广告。
  
 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能做到,但重点是其他学生没能主动思考,并把想到的结果付诸实践。
  
 这件事对一名在校学生来说就是大事,但对工作了很多年的人来说,也许并不算得上是什么大事。
  
 所以大事是有区分的,是在自身能力的边界处。在思维无法打开时,这个能力就很难被开发出来。
  
 另外苏世民还提到,仅仅凭借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你就可以让世界筋疲力尽,做出让步,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
  
 被这句话吸引住了,特别喜欢。这有些像是在和世界进行周旋,定会有胜出的一方,但只要我们的意志力足够强大,不会被轻易摧垮,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做成。
  
 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如何锤炼呢?还是要在日常练习。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这么一想生活处处是磨炼。
  
 这句话很激励人,如果看到,感受一下,就过去,那么对我们的作用不大。如果想让它在我们身上实现,需要真的在遇到困难时,把它能够记起并给到自己激励。
  
 我们看人物传记和人物故事,为的就是从中能获取到能量,看到这些人物在遇到不同状况和艰难选择时,会怎样做。
  
 所以看的多了,也会无形中受到影响。
    
 小奇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小奇之旅
  
 每天更新一篇文章,让成长有迹可循。

5.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感悟6

【 见 】
  
 【 感 】
  
 有时,连续的困境让人不敢再往前走,仿佛待在原地或者往回缩一步会远离厄运,然而事实上,那只是不敢突破边界,渴望待在舒适区的表现。
  
 【 思 】
  
 苏世民再次在事业中遇到资金困难,在中东一个地方挨着一个地方去推销自己的方案,但没有任何收获。
  
 中东49度的温度,让他的衣服湿透,却没有让他气馁放弃,他还需要反过来给一同前往的同事打气。
  
 我们之前总以为,一个人成功了,似乎他从此就永远成功了,不会再遇到任何艰难险阻。
  
 而事实上,成功是暂时的,困难与问题才是人生的常态。人的成长是因为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能力。
  
 【 行 】
  
 正视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或许客观地以第三方的视角看待所遇到的困难,赋予它中性的色彩而非简单地赋予其倒霉厄运的颜色,也许能冷静下来从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想要放弃时,读一读以下金句:
  
 仅仅凭借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你就可以让世界筋疲力尽,做出让步,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感悟6

6.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苏世民(美)        读后感

纵观一个伟人的一生,极为撼动的同时也深刻了一个真理,每一个卓越的人都是历练而来并非天生。没有人天生拥有一切,但后天有多努力就有多大可能。
  
  
 一切都是相联系的,秉持原则的基础上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没有人是一帆风顺,如巴顿将军所言:“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苏世民在最为低谷处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尤为欣赏的一处就是他每一次的经历都会加以思考,复盘,这一点与其合伙人彼得森是同类人,保持着开放性思维,从每一次失误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是黑石的路越走越稳的重要基奠。懂得反省,把错误拿出来讨论,不遮蔽,不掩饰,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是使风险最低的最好方法。亲历雷曼兄弟破产,对其影响深远,对企业的发展必经多元化发展,对未知领域保持着一颗接纳的心,在稳定期就另辟蹊径,坚信企业的长期发展一定是保持创新的。
  
 在扩大经营的过程中,他不惜拿出股份邀请合伙人,始终对企业文化的坚定信念,不惜重金聘请10分人才,这是他打造完美团队的双赢思维,在事业推进过程中,也看到了他对同事及合伙人的关怀备至,在事情面前坚持以人为主的伟大格局,对同行的黑暗交易他更加笃定黑石要做一个不同的企业文化,坚持原则守诚信是黑石的核心价值观,不容摒弃。
  
 因其本人的决策失误,而引发其后期的完美流程,为杜绝一切因情感影响做决策,他完美规避了一人决策的问题,用其本人的话说:“我们的流程迫使每个人,无论其资历如何,都像公司的主人翁一样做事,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次交易评估也都变成了一场现场教学。”
  
 为使公司能维持长期发展推进,他对人才的管理原则始终没有松懈,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对内部恶劣行为进行斩草除根,毫不含糊。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也乐于授权给合伙人,对授权后的信任并在重大事项决策中持有平等并尊重的态度,是他始终坚守的原则。这让我想起稻盛和夫也是如此,坚持去倾听每个不同的声音,全然无姿态去真正关怀。
  
 书中讲了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大到影响整个美国经济,拥有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考虑的却是市场的持续性而并非己利。对2007年的次贷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并随之而来的涉政关系,为各国经济发展做出搭桥贡献,最后到投资教育,在中国清华大学成立“苏世民书院”,回到价值投资的根本上,以人为本,这让我想起了高瓴资本的张磊在写《价值》里道出了相同的价值观“投资的根本是人”。
  
 其在结语中写道:“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热爱的事物上。热情所至,卓越必成。如果你对追求梦想充满热情,如果你能勇往直前,如果你以帮助他人为己任,你的人生就会充满意义,你也永远有机会建功立业,成就不凡。你为他人付出的善意和努力,最终会给你自己、你所爱的人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福报。”
  
 用稻盛和夫的话结尾,“始终坚持人间正道,同时坚持埋头苦干,那么自助者天助之,上天就会给你“灵感”,问题会得以顺利解决。”
  
 
  
 年轻人,党在开辟新中国的长征路时是用生命在铺路,你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繁荣年代,应该勇敢做自己。加油!

7. 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启发

这几天开始继续读苏世民的《我的经验与教训》。其实在早几个月前就跟着雪萍老师的早会读过这一本书,后来因为9月开学,校区开始忙绿起来,断跟了两个月的早会,也就没有继续读下去了。
  
  
 
  
 记得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刚刚开始的第一章,讲的是苏世民的个人成长,学习和前期就业的经历,虽然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个体,然而除此之外没有太大的感悟。
  
 
  
 这几天开始第二章往后的阅读,讲述的是他独立出来创建自己公司的历程。一路走来,步步维艰。确实是验证了“创业难,起步更难”这句话。没有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一路平顺的。外人看到的都是公司成功后的风光,却忽略了创业时的举步维艰。企业的成功,需要创始人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坚持下来,有所成就!
  
 
  
 可能是同为创业者的共鸣,在读的过程中我非常感兴趣,也感触颇深。虽然对金融不是非常了解。却尽力去理解。公司成功的底层逻辑都是想通的,读的也是他的坚持不懈和勇于创新。这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古今,也都是制胜的必要条件。
  
 
  
 苏世民说,我们要设立宏伟的目标,让目标值得去追求。因为完成大事和小事都需要花费一个人所有的时间精力。而且成大事和成小事的难度都是非常大的。既然这样,何不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大事上,让回报能够匹配我们的付出!
  
 
  
 像是我这几年花了所有的时间来做实体培训,所能得到的收益最多也是单校的增长。对于单校来说,受限程度比较大。如一家校区最多能达到300或500人次,而要发展,又需要发展其他校区,所需投入的成本和时间几乎又相同。如果最开始的定位是教师培训,或者to B的业务,那么增长量肯定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限制也会小很多。
  
 
  
 近期也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个人在不断成长,思维在升级,对于行业和转型的思考也都在摸索中。希望通过学习能有更多的启发。

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启发

8. 读书笔记之《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1)

       昨日,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提到黑石和苏世民,我就想起之前加入书单却一直没看的这本《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后来发现是21年底加入书单,却一直没看,遂就读起这本书了。在读之前搜索时候,发现微信读书上,这本书已经是试读了,意味着现在需要花书币才能读这本书了,还好之前加入书单,这次看就可以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了。
  
        言归正传吧,目前这本书读了六分之一有余,计划五一前把这本书读完吧,最好本周读完。目前来说,有三点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在此写出来,以兹探讨吧。一是开篇的“25条工作和生活的原则”,个人觉得基本每一条都是人生的宝贵经验,也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经验及方法等。其中有一条,到目前记忆尤深,那就是“在年轻的时候,请接受能为自己提供陡峭的学习曲线和艰苦的磨炼机会的工作。最初的工作是为人生打基础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地接受一份工作”。所以,在年轻时候就不要选择安逸稳定的工作,那样对于自己将来很不利。二是在专家推荐部分,可以说推荐人基本组成了中国当前商业的半边江山。里面有中国平安的马明哲,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华润的傅育宁,泰康保险的陈东升,高瓴的张磊,联想的杨元庆,滴滴的柳青,万科的郁亮,恒大的许家印,华夏幸福的王文学。此外还有学者如朱民,巴曙松,以及基辛格等等。第三是他在关键转折期迷茫时,总去找合适的人给他非常良好的建议。如他是否决定要放弃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课程时候,他找到的人给了他很好的建议—继续攻读下去,然后成就后来的苏世民。所以在关键决定时候,可能需要咨询前辈等,帮自己把握方向和指名前路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很多时候可能找不到这么个合适的人选。
  
        今日,这个读书笔记就到这里吧,下次接着再记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