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的问题

2024-05-13

1. 我国宏观调控的问题

我国目前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调控力度过大,范围过宽,而且由于存在调控主体的不合法,调控程序的不合法,调控内容的不合法等问题,加之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对宏观调控的理解错位,造成调控的盲目性和不正当性,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行政垄断等问题,而这些障碍的排除,有待于反垄断法的制定和良好实施。
一、公司章程之于国家登记、监管机关的重要地位
公司法对公司设立采取的是核准主义,虽然公司设立相对于公司法历史上的特许主义等要相对方便,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市场经济中,除经济规律这一重要的市场资源配置的杠杆,仍然需要和存在宏观调控这一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最主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对于国家而言,保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最重要的是对市场主体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查。公司在设立之初,就应当注重其设立的合法性及其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公司章程就成为这一审查的首要对象。公司的注册资本、股东、经营范围等,就是登记机关代表国家审查的重点。而这些,都是公司章程的绝对记载事项。登记机关必须认真履行对公司章程的审查职能,才能使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登记成立,避免出现市场主体良莠不齐,不良公司影响和破坏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同时,作为国家监管机关,可以通过公司章程的审查、统计,获得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汇总后形成对整个市场、分类市场的总体信息,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和措施。
二、行政许可的范围有哪些
行政许可的范围有,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的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以及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等等。
三、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对象是国家需要干预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具体包括:1,市场主体和调控关系;2,市场运行调控关系;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我国宏观调控的问题

2.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调控是怎样的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虽说如此,不过我国的宏观调控对物价飞涨也是力不从心啊。

3.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

在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然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有更深层的‘问题’,单只打压房价,只能是舍本求末,治表伤里,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1,各地方政府过于看重大项目、大投资,而忽略相对分散的民间资本的政策取向;2,国家在投资方向上的政策限制,准入门槛过高造成的投资带过窄;3,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提高始终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造成内需不足。而这一层是永久性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集群,4,内需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消费倾向偏低,这些人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投资诱惑偏小,导致了整个社会投资域偏窄,是使得民间分散资本偏好房地产的因素之一,所以房价必然攀高。特别需要看到的是:分散的民间资本绝大多数是在‘中产阶级’手中把握,如果单纯打压房价,而不解决他们手中资本去向的问题,受伤害的必然是这些中产阶级和整个国民经济。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

4. 我国为什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我国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化过程相伴随,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其中1997年以前,
面对卖方市场的情形,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1997年以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情形,政府实施了更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
有利于解决我国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
,
维护社会的稳定
,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说
,
有以下几个原因
:
一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的需要。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
,
当经济发展中出现矛盾时
,
国家必须履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二是对人民负责的要求。履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
,
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三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必须通过实施政治领导来领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四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途径。发展经济
,
增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
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5. 有关宏观经济调控的问题。

处理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的决定属于行政调控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调控粮价及提高房贷首付和利率,是政府对经济的经济手段中的利率政策和价格政策。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有关宏观经济调控的问题。

6. 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问题主要是什么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最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的供给型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话语权相对较弱的状态;另一个是中国经济“双过剩”的现状,主要是指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储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以及产能过剩、出口持续增加。 应当从如下一些方面着手,缓解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第一,从中国对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的贸易战略应当由以GDP核心转向以社会福利、收入分配等为核心。第二,在外贸方面,我们不应当再将焦点放在外贸的增长上,而应当更多地关注我国外贸环境的改善。第三,在引进FDI时,不应过于注重地方GDP的增长,而应当关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平衡。

7. 什么是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保证经济结构平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权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决策主体、评估主体、执行管理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等多元主体所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宏观调控权主体就像人体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又需要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一项宏观调控决策制定之后,就需要有具体的机构去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就需要有具体的机构去评估,为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宏观调控积累经验。而没有对实施的机构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那么宏观调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甚至落空。所以宏观调控权主体具有多元性。

什么是宏观经济调控

8. 宏观经济调控是什么的需要?

简略回答: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详细回答: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
(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