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学院的历史沿革

2024-05-10

1. 上海电力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2年6月,成立上海电力工业学校。1959年8月,易名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校.。1960年5月,华东电管局创办的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并入电力学校。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设置十二个本科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水电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86年12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鹏为学院题写“上海电力学院”校名。1989年3月,学院首批三个专业被国家教委列为学士学位授予点,到1994年底,学院已有八个本科专业为学士学位点。1994年,电力部决定对部属高校体制进行改革,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上海电力学院进入华东电力集团。由电力集团参与管理,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1995年12月5日,华东电力集团、上海市教卫党委任命陈大森同志为院长,张一尘同志为副院长。1996年10月16日,根据电力部的有关要求,经华东电力集团筹备,上海电力学院董事会正式成立。1996年11月11日,该院以优良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评估。1998年3月2日,该院通过华东电力集团公司 “双文明”建设的考评和验收。2000年起,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学校实行属地化,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该院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2004年6月1日,上海市科教党委任命曹家麟为院长,石奇光、万峰、姚秀平、张浩为副院长。学校占地面积将近1000亩(含国顺路、南汇校区)。2004年11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10系3院1部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归并;2006年学校初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电力学院的历史沿革

2. 中国电力的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电力曾用刊名:电力技术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3. 电力的中国电力的历史沿革

一、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自1949年到1978年,中国电力历史分别有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三个阶段。在燃料部与电力工业部阶段,电力管理执行集中管理的方法;时至水利电力部,电力与水利又经历了分散与集中各两次不同管理,却始终摆脱不了一个魔咒-----一分就乱,一收就危。1、燃料工业部时期(1949-1955年)。建国后,在中央领导下,电力实行集中管制与统一调控。成立了电力工业部。但是当时的电力工业部只能直接管理少数电厂,大部分电厂都实行军官。有地方各大军区管理。1950年左右,各地军管电厂逐步将权力回归到电力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成立六大区域电力管理部门,对电力集中垄断垂直管理,政企合一。2、电力工业部时期(1955年-1958年)。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致通过撤销老燃料工业部,成立煤炭、电力、石油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成立以后,各地方成立辅助机构。加强管理体制。并将水利部门的一些权力集中过来。从而形成中央跟地方双重领导的格局。3、水利电力部时期(1958-1966年)。1958年党中央召开会议,定了调调。要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在长期发展来看,认为水利比电力还要重要。于是顺乎时势,将水利部与电力部合并为电力工业部。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利电力部再次实行军管,电力管理权力再一次落入地方手中。1970年,军官结束。水利电力部有革命委员会领导。1975年革委会结束领导,权力再一次恢复到水利电力部。文革对电力造成的破坏应验了一放就乱的魔咒。对中国电力工业近乎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1975年水利电力部恢复后,周总理提出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倡导。为祖国电力事业拨乱反正,从此电力工业再次集中的中央。二、第二阶段,摸着石头过河(1979-1997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电力工业体制进入了改革探索时期。在此期间中央电力管理部门又经过四次变更,即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第二次成立水利电力部,成立能源部,最后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在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曾研究过全面包干经济责任制,简政放权、自负盈亏、以电养电等方案,最后成立了华能集团公司及各大区的电力集团公司,这一时期的电力改革朝着国务院提出的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电力体制改革原则进行。1、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1979-1982年)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撤消水利电力部,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这是我国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2、第二次成立水利电力部(1982-1988年)1982年3月,五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将水利、电力两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这次合并之后,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继续沿着电力工业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在水利电力部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1986年5月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电力工业体制改革问题,6月电力体制改革小组提出了《加快电力工业发展的改革方案(草案)》的报告,提出了五项改革措施和五项政策。1987年9月14日,李鹏副总理提出了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则是: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制宜的方针。在此之前,水利电力部曾提出全面包干的经济责任制,简政放权以及自负盈亏、以电养电的建议。1988年7月1日起进行华东电网体制改革试点,分别成立华东电力联合公司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电力公司,同时保留华东电业管理局和省(市)电力工业局名称,实行双轨制运行,以创造条件实现政企分开。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和电力工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套,在这段时间里,电力建设投资体制最大的变化是由拨款改为贷款;由于电价严重偏低,为了解决电力投资不足,主要采取了建立电力建设基金、卖用电权和集资办电等办法。为节约投资,在电力建设中普通开展了降低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招投标制度。为弥补投资不足,电力工业还率先利用外资,成立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发行电力建设债券和适当提高电力折旧。这些措施打破了独家办电的局面,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办电的局面,加快了电力工业的发展。3、能源部时期(1988-1993年)1988年5月,七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消水利电力部,把电力工业管理工作并入新成立的能源部,能源部承担电力行政和企业管理职能。1988年5月22日,能源部正式成立,同年12月成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网省电力管理局、电力工业局的基础上成立电力集团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由此,实现了电力工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性管理职能的初步分开,在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最早组建的集团公司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全民所有制的实业、金融、贸易、科技和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是由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华能发电公司、华能精煤公司、华能原材料公司、中国(华能)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华能科技发展公司、华能金融公司、华能综合利用公司、华能实业开发服务公司等九个公司以及原水电部归口管理的华电技术开发公司、华电综合利用开发公司、华电工程建设公司、华电南方(集团)等四个公司的基础上联合组建的。这个公司由能源部与国家计委共同管理,以能源部为主,是我国电力工业1988年组建的第一个集团公司。大区和省电力工业的公司化改组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从1988年开始到1990年止,将大区电业管理局改组为联合电力公司,将省电力工业局改组为省电力公司。国务院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规定:省电力公司和联合电力公司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具有法人地位。电网内各发供电单位的资产关系不变。联合电力公司由能源部归口管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非跨省电网的省电力局,要逐步改建为省电力公司,独立经营,由能源部和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并接受委托行使所在地区电力工业行业管理职能。改革方案要求各公司要落实,健全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实行股份制,采用售电量和物质消耗工资含量包干办法。独立电厂均可独立核算,与电网订立经济合同,接受电网统一调度,非独立电厂按现行规定执行。这项改革到1990年6月基本完成。第二步是1991年底到1993年初,组建大型电力企业集团。1991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试点的55个大型企业集团中,能源部有7个,其中电力占6个,即华能集团、华北电力集团、东北电力集团、华东电力集团、华中电力集团和西北电力集团,全部都是跨地区的电力企业集团公司。1992年10月10日,能源部向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经贸办上报关于同意组建中国东北、华东、华北、华中电力集团的函,随后又报送了同意组建西北电力集团的函,经批准后,于1993年1月11日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宣告成立。4、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1993-1997年)1993年3月,八届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消能源部,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国务院批准的组建电力部的指导思想是:政企职责分开,大力简政放权,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加强规划、协调、监督、服务职能;精简内设机构和编制,合理配置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实事求是,平稳过渡,合理分流富裕人员。要求在坚持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指引下,下放和转移对企业人、财、物及经营管理的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职能,由于国务院批准的文件明确要求支持办好五大电力集团,各电管局和省电力局仍维持现行体制,所以在电力工业部时期,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没有显著的变化。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继续保留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作为全国电力企业、事业电位的联合组织,其性质不变,由电力部归口管理。华能集团实行以电力部为主与国家计委双重领导的体制。另外,在葛洲坝工程局的基础上,成立了葛洲坝集团公司。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1993年1月3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全面负责三峡工程建设和经营。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电力工业部成立后,根据国家体改委等部门有关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的规定,于1993年9月印发了《电力行业股份制企业试点暂行规定》,规定明确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都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具备条件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到国(境)外发行股票,债券;但电网公司(指发、供电一体的电力企业)实行股份制应以公有制为主体,保证电力集团公司、省(区、市)电力公司在企业中的控股地位。1994年8月4日,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直接去美国纽约上市的大型电力企业,随后中国有一大批发电企业在国内外上市。中国电力工业经过30年碰壁,与20年摸着石头过河,最后终于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时至2013年,电监会又并入了能源局。电网已拆分为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两家。已经走上了改放给市场的权力放给市场,政企分离的合理发展道路。 2015年9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大宗电力和能源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双边合作,尤其是加强在电力和能源领域的合作。 2015年11月18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布了“十三五”电力科技重大技术方向研究报告,提出未来5年中国电力科技领域将重点开展9个重大技术方向、38项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预计2015年下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有望总体回升,但全年增速低于2014年,甚至可能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增速(1980年增长为3%,1998年增长为2.8%)。预计全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201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4.7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比重提高至35%左右。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平衡、略有宽松的局面。

电力的中国电力的历史沿革

4. 华东电网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华东电网公司的前身是1962年2月成立的华东电业管理局,统管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电力工业。1988年12月中国华东电力联合公司成立,为经济实体与华东电业管理局并存。1992年12月,成立中国华东电力集团。2000年7月改制为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公司。2002年5月,撤消华东电业管理局。2003年9月组建成立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同时撤消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公司。

5. 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辉煌史

上海电建50多年来,为国家电力事业承建大中型火电工程项目100多个,安装各类发电机组200余台,总装机容量达到2200多万千瓦; 调试各类机组1700多万千瓦;承建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100多条,总长3万多公里; 承建35kv以上变电站200多座,总容量达2000多万千伏安;监理电站工程机组1200多万千瓦。国内每一个年代的升级换代发电机组大都是由上海电建完成的。其中:50年代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60年代的国产第一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70年代的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80年代的国内首次引进的35万千瓦发电机组;90年代的国内首次引进的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世界上第一台14.5万千瓦纯烧低值高炉煤气的燃气联合循环机组;跨入新世纪2004年4月20日建成了国内首次引进的9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这些工程都分别获得电力部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国家鲁班奖和美国动力杂志评出的国际电站奖;多项工程施工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上海电建所属的主要施工企业中两个安装公司和建筑公司、送变电公司都连续十多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公司称号,并分别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企业称号;两个安装公司还获得上海市“电建精英”和“电建英豪”的特色命名。上海电建参建的国际工程遍及阿尔巴尼亚、越南、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德国、伊拉克、肯尼亚等国家。上海电建经过50多年的施工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积累了对大型火电机组工程成功地进行 EPC总承包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引进设备项目和特大型火电项目的施工,使公司在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熟悉国际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水平创同行之先,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辉煌史

6. 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公司领导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李桂生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张俊利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正局级)  阮前途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陈方增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胥传普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黄良宝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王 路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刘运龙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陈道彪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  庄毅群  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党委委员  杨东伟

7. 电力工业的历史

1875年,巴黎北火车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电厂,为附近照明供电。1879年,美国旧金山实验电厂开始发电,是世界上最早出售电力的电厂。8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批水电站。1913年,全世界的年发电量达 500亿千瓦时,电力工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进入人类的生产活动领域。20世纪30、40年代,美国成为电力工业的先进国家,拥有20万千瓦的机组31台,容量为30万千瓦的中型火电厂9座。同一时期,水电机组达5~10万千瓦。1934年,美国开工兴建的大古力水电站,计划容量是 888万千瓦,1941年发电,到1980年装机容量达649万千瓦 ,至80年代中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50年,全世界发电量增至9589亿千瓦时 ,是1913年的19倍。50 、60、70年代,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4%、8.0%、5.3% 。1950~1980年,发电量增长7.9倍,平均年增长率7.6%,约相当于每10年翻一番。1986年,全世界水电发电量占 20.3% ,火电占63.7%,核电占15.6%;美国水电占11.4%,火电占72.1%, 核电占16.0%;前苏联水电占 13.5%,火电占76.4%,核电占10.1%;日本水电占12.9%,火电占61.8%,核电占25.1%;中国水电占21.0%,火电占79.0%。世界上核电比重最大的是法国,1989年占总发电量的74.6%。20世纪70年代,电力工业进入以大机组、大电厂、超高压以至特高压输电,形成以联合系统为特点的新时期。1973年,瑞士BBC公司制造的130万千瓦双轴发电机组在美国肯勃兰电厂投入运行。苏联于1981年制造并投运世界上容量最大的120万千瓦单轴汽轮发电机组。到1977年,美国已有120座装机容量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厂。1985年,苏联有百万千瓦以上火电厂59座。1983年,日本有百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32座,其中鹿儿岛电厂总容量440万千瓦 ,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油电厂。世界上设计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是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设计容量1260万千瓦,近期装机容量达490万千瓦,采用70万千瓦机组,与运行中的世界最大水电站美国大古力水电站的世界最大水轮机组70万千瓦容量相等。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容量是909.6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几百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大型火电厂和核电站的建成,促进了超高、特高压输电、直流输电和联合电力系统的发展。1935年,美国首次将输电电压等级从110~220千伏提高到287千伏,出现了超高压输电线路。1952年,瑞典建成二分裂导线的38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1959年,苏联建成500千伏,长850千米的三分裂导线输电线路。1965~1969年,加拿大、苏联和美国先后建成735 、750和765千伏线路。1985年,苏联首次建成1150 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输电距离890千米。现在 ,美国正研究1100千伏和1500千伏特高压输电,意大利研究1000千伏输电,日本建设250千米长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高压直流输电(HVDC),瑞典、美国、苏联分别采用±100、±450 、±750千伏电压,后者输电距离2414千米,输电600万千瓦。到1985年,全世界已有18个国家、32个直流输电线路投运,总输送容量2000万千瓦。输电距离1080千米的±500千伏中国葛洲坝—上海输电线路已于1989 年8月投入运行。特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不仅用于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能,而且在工业大国的联合电力系统中或全国统一电力系统中,起着主联络干线的重要作用。1882年,英国商人在上海设立了电光公司,中国电力就此开始起步。以后外国资本相继在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开办了一些电力工业企业。为配合新工业地区的建设,中国资本1905年才开始投资于电力工业,以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增长速度缓慢。中国发电量最高年份的1941年只有59.6亿度,到1949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为185万千瓦,发电量只有43.1亿度。安装了一些自动安全监测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单机容量6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已开始运行;在电站大机组上,国家对电力工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机组已达3094万千瓦,电力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到1984年底,全国发电量3770亿度,为1949年的87倍;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95万千瓦,为1949年的43.2倍。

电力工业的历史

8. 简述电力行业发展史

2017-11-21 红旗小散日记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向下承接了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向上也奠定了20世纪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基础,由于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的诞生,这一系列的发明使得人类可以运用电能这种看不见的神秘能量,从而推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于是有人把诞生在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电气革命。
                                          
         诞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是人类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能源,现代人离开了电力就像是鱼儿离开水面那般难受,毕竟没有电力,手机不能愉快的刷微信了,夜晚也没有那么明亮了,夏天不能凉爽的吹着空调了,冬天也基本只能靠抖了。现代人离开了电力,生活仿佛不能在继续下去了,所以我们在享受着现在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可以花一点时间,来缅怀一下那些在19世纪冒着生命危险去开拓的先行者吧。
                                          
         简单了解了世界电力史后,我们再来看看近现代中国的电力发展进程,中国在电气革命的19世纪是屈辱的,在欧洲已经大踏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时,中国还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痛苦的挣扎,而且还有西方列强的铁蹄在无情的践踏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强大的国家,在19世纪这个至关重要的一百年中国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国家,和第一工业革命一样,中国在电气革命这趟列车呼啸而来时,没能够及时买票上车。
                                          
         中国第一次接触电力是在清末仪銮殿那盏忽然亮起来的电灯,这盏电灯不仅惊讶了当年中国的统治者,也在不就的将来就见证了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轰然倒塌, 随后仅仅几十年后,电力行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但也仅仅仍局限在地主阶级和大城市中,对于大多数位于农村的人口而言,电力是一个如神话般的东西,直到新中国建立后,进入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力才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全面的普及,包括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村里出现第一台电视机时,全村人蜂拥而至去看热闹的场景。
                                          
         不过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后,这一局面就被快速的打破了,可能在这我们都亲身经历过的改革开放中,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路越修越宽了,车越来越多了,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中国的电网也是越来越成熟完善了。现在的中国电网,从规模上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而且从技术上来看,也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要遥遥领先。中国对于电力的运用已经后发制人,但由于先天不足,没能赶上电气革命的列车,中国在电力的深度运用领域仍有不足,特别是弱电领域,和电力衍生出的电子信息领域,中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积淀,目前仍旧较为落后,但我相信,在勤劳的中国人民努力奋斗之下,赶超上世界发达水平,只是时间的问题。
                                          
         今天我们通过一篇文章了解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可能很多投资者对于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并不关心,认为市场的走势都可以在现有的盘面中去进行判断,这一点,我不能否认,但是我要说的是未来是由过去和现在来决定的,研究行业的历史,可以了解到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其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要素都是投资者预判未来需要了解的事情,就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曰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未完待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