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对直接投资呈现哪些特点

2024-05-12

1. 发展中国家对直接投资呈现哪些特点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快速提高

    二战以来,世界范畴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空前的增长。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1960年为555亿美元,1976年增至2872亿美元,1981年达到5250亿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是外来资本的主要来源。根据对9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1981年到1985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在其长期资本流入总额中的比重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间,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流动

国际直接投资较之间接投资的风险更大,因此投资者除追求盈利外还寻求安全性。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要优于发展中国家,投资者自然而然地就将发达国家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市场。

二战前,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基本上是单向的,通常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将其资本投向自己的附属地、附属国。二战后,尤其是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转向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美国为例,1950年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中,发展中国家占48.8%,发达国家占48.2%,1960年发展中国家占34%,发达国家占60.6%,1980年发展中国家占24.7%,发达国家占73.5%。据统计,1990年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80%,美、欧、日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83%,其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额占世界各国吸收直接投资总额的70%。1996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950亿美元,占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85%,当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为2080亿美元,占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60%。可见,主要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垄断地位。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中,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欧、日地位不断上升,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吸收国。

(三)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集中地区。

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不断相对减少的同时,把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逐步集中在那些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亚洲“四小龙”等。

拉美地区是吸收外国投资较早、较多的地区。拉美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在1950年为77亿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亿美元,增长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后,拉美国家吸收外资的速度减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国在利用外资政策上的失误而造成巨额外债负担的影响,以及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等因素所起的负面作用。但拉美经济又有所改善,特别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国的经济政策的变化,增强了国内、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刺激了这一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复苏。

亚太地区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区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国投资的地区。在1988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中,59%是投向亚太地区的。1995年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达到650亿美元,约占全球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额的2/3。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投资者曾纷纷撤资,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解决亚太地区又成为吸收直接投资的有力竞争地区。

(四)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

二战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石油、矿产资源的国有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垄断资本对采掘业投资的比重逐渐下降,对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而在占国际投资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中,虽然投向制造业的比重仍然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44.6%集中在制造业,西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42.8%也集中在制造业。但随着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新能源、精密机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还继续投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的行业。另外,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中之所以占有较大比重,是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关联的。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对国外第三产业投资的增加,既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和表现,又将推动东道国乃至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发展中国家对直接投资呈现哪些特点

2. 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有哪几个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在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问题。特点:以相关对外投资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既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又明确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核心内容是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并指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各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投资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章还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具备的条件与潜力。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假定世界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熟到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在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减少生产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为从海外进口。虽然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直接讲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但实际上,该理论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其生产在不同类型国家之间转移的情况,间接提出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根据其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不同投资产业的思想。(三)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由于普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类技术,它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东道国拥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维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在地理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之必然趋势1),对外投资相关理论2),对外投资的重大意义3),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4),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概况5),对外投资取得的成绩6),对外投资的特点7),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8),对外投资的条件与潜力9),入世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0),世界成功的跨国公司给中国的启示11),实证分析:摩托罗拉和德国大众1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得到的启示1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14),对外投资战略选择15),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16),政府的作用及企业的措施

3. 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在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问题。特点:以相关对外投资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既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又明确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核心内容是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并指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各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投资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章还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具备的条件与潜力。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三个阶 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假定世界有三类国家,一是 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 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 品随其产生、成熟到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 是:在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减少生 产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 为从海外进口。 虽然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直接讲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 题。但实际上,该理论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其生产在不同类型国 家之间转移的情况,间接提出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根据其 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不同投资产业的思想。 (三)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 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 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 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 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 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 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由于普 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 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 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类技术, 它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东道 国拥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 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 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命 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 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 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 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 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 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 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维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在地理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 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 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 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 达国家投资
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之必然趋势
1),对外投资相关理论
2),对外投资的重大意义
3),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
4),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概况
5),对外投资取得的成绩
6), 对外投资的特点
7),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8),对外投资的条件与潜力
9),入世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0),世界成功的跨国公司给中国的启示
11),实证分析:摩托罗拉和德国大众
1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得到的启示
1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4),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15),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
16),政府的作用及企业的措施

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4. 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或动因有哪些

1.外国公司可能有的竞争优势  国外投资所发生的风险及问题,也有它的一些可能报酬。有些工业是以规模经济著称,因为全球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结构,进行更 有效率的营运。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因其低生产单位费用,较小型的本地公司占有优势。而且,在本地生产也许是进入市场或维持市场占有率的惟一方式。
2.另一项公司可以利用的优势是其卓越的知识或技术上之专长,这可能是导因于研发活动或产品行销方面的技术。
3.在经济环境下,负债的未开发国家,正在推展积极的贸易政策。这些政策时常包括进口替代品。鼓励本地生产,以减少进口和激发外国公司投资 本地。
4.另一项向国外扩展的主要动机,与减低成本有直接关系。
5.另一项国外投资的动机是,公司可取得国外政府提供补助的利益。

5. 影响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因素?

第一,宏观经济形式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之间如此,一国之内同样如此。200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欣欣向荣,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屡创佳绩;与此同时,西欧大陆国家宏观经济疲软,国际投资流入也萎靡不振,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汇率是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某些结构性因素也有利于他们吸收国际直接投资。首先是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不仅是在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地点,而且越来越多地是在选择接近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人口众多且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更能够得到外资的青睐。其次,放松管制、监管体制改革都可以激励投资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中对消费品、汽车等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市场导向型的投资,同时,由于人民币长期预期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都带动中国国际投资的增加。

第三 ,偿债能力。一般说来,偿债能力与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数量成正比,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偿债能力强,因而能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间接投资也多集中在那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来说,经济发展较快,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而非洲等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外债偿还能力低,则很难吸引到较多的国际投资。

影响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因素?

6. 试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在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问题。特点:以相关对外投资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既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又明确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核心内容是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并指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各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投资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章还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具备的条件与潜力。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三个阶 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假定世界有三类国家,一是 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 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 品随其产生、成熟到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 是:在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较发达国家投资生产,母国减少生 产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母国停止生产,改 为从海外进口。 虽然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直接讲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 题。但实际上,该理论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其生产在不同类型国 家之间转移的情况,间接提出了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根据其 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选择不同投资产业的思想。 (三)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 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 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 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 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 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 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由于普 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 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 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类技术, 它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东道 国拥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3)拥有低价产品 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 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韦尔和托兰惕诺主要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提出了两个基本命 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 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 二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 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 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 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 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维尔等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 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在地理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 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 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 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 后,在经验积累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 达国家投资
对外投资--经济全球化之必然趋势
1),对外投资相关理论
2),对外投资的重大意义
3),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
4),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概况
5),对外投资取得的成绩
6), 对外投资的特点
7),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8),对外投资的条件与潜力
9),入世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0),世界成功的跨国公司给中国的启示
11),实证分析:摩托罗拉和德国大众
1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得到的启示
1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4),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15),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
16),政府的作用及企业的措施

希望能帮到你~!

7.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过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强调了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并不具备上述优势,它们往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广告费用支出较少。但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有代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又将经济发展周期与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结合起来,以说明某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怎样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相应变化的。可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邓宁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不能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它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市场机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趣味优势可以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从所有权优势看,国家层面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产品和加工技术深度、产品差异成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生产规模、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获得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力等。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2)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4)从产品特征上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理论界面临的重要挑战。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著名专家坎特威尔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并提出了两个命题:(1)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在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掌握和开发尖端的高科技,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投资方向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实证分析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外投资理论-产品周期论。该理论将产品周期划分为新产品创新、成品成熟和产品标准化三个阶段。当产品处于第一阶段时,为垄断技术,防止竞争进入,生产者选择在国内生产。当产品进入第二阶段时,随着产品出口的增加,生产者垄断的技术也因此扩散,仿制品开始出现,由垄断技术带来的优势出现丧失的危险。为了避免贸易磨擦、接近消费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生产者选择到其他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经营策略。当产品处于第三阶段时,生产者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消失,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价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者选择到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策略。当某产品进入第二第三阶段时,生产者又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克服了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以往诸多理论都仅从直接诱发要素单方面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从而导致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因素,因为对外直接投资本身就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但是,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可能全面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尤其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在资本、技术等直接诱发要素方面往往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8.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追求高额利润型投资动机。追求高额利润,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对外直接投资最根本的决定性动机。追求高额利润是资本的天然属性,当在国外投资比在国内投资更有利可图时,资本必然流向国外。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所获利润要远远高于在国内投资的利润。
2.资源导向型投资动机。这是指企业为寻求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利用廉价资源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这类投资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寻求自然资源,即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以取得自然资源为目的,如开发和利用国外石油、矿产品以及林业、水产等资源;二是寻求人力资源,利用国外廉价劳动力。
3.市场导向型投资动机。这类投资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开辟新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没有出口市场的东道国占有一定的市场;
(2)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企业在对出口市场的开辟进行到某种程度之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进行生产和销售更为有利;
(3)克服贸易限制和障碍,企业可通过向进口国或第三国直接投资,在进口国当地生产或在第三国生产再出口到进口国,以避开进口国的贸易限制和其他进口障碍;
(4)跟随竞争者,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即少数大企业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结构中,当一家企业率先到国外直接投资,其他企业就会跟随而至,有时甚至不惜亏损,以维护自己的相对市场份额,保持竞争关系的平衡。
4.效率导向型投资动机。效率导向型投资动机是指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常有两种情况:
(1)降低生产成本,如果企业在国内生产出口产品,其生产成本高于在国外生产时,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设厂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提高生产效率;
(2)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当企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而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时,企业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相对闲置的生产力转移到国外,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