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的家庭成员

2024-05-08

1. 郭永怀的家庭成员

夫人李佩:郭永怀与妻子李佩与1948年结婚。1951年李佩受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系主任Shadack教授的邀请,给准备派作外交官的美国学生上中文课。1956年10月,郭永怀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了祖国。李佩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2003年、2007年、2013年,李佩先生分三次,将全部积蓄和郭老遗物赠予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女儿郭芹:出生于美国,1956年随父母回国,初中毕业后去东北插队,1970年因病回京,后参加工作。因病英年早逝。

郭永怀的家庭成员

2. 郭永怀是哪里人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年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形变坐标法,即国际公认的PLK方法,开创了我国高超声速流动、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的力学人才。承担了国防科研的领导工作,为导弹、核弹、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死于空难。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是这个群体中唯一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宣布,将第21279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扩展信息:
郭永怀的贡献:
郭永怀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中的爆轰力学、高压状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的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是唯一为中国的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郭永怀在博士学习期间,研究了跨音速流的连续解这一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起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教授。
从1946年到1956年,郭永怀是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所的三位主持人之一(西尔斯、郭永怀、孔特罗威茨)。这10年也是郭永怀科研的黄金时期。
他专注于跨音速理论和粘性流动的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切换亚音速和超音速混合流动与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流动》、《边界层沿平板的弱激波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音速流动中的重要理论问题。
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和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方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高级应用力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了远离超音速流的方向,并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的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5a85edf8db1cb132adf27f4d354564e93584ba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3. 郭永怀是个啥?

    我就是科学家
  
       齐齐童言童语:
  
       思妍在认认真真的写作业 ,她做到阅读题爱国科学家郭永怀 ,一边做一边读出声,齐齐在玩玩具,突然大声说,郭永怀是个啥?(最近对于不知道的总是爱用这句话✘✘✘是个啥?)姐姐说:郭永怀是个爱国科学家,齐齐道:科学家啊!我就是大科学家,我听完,心里止不住大笑,胡老师说:越小的孩子越好引导,你说他是啥样的人,他就认为自己是个啥样的人,长大之后也许就是啥样的人!
  
      前几天 齐齐一直专注于做科学实验 ,我及时发现他的兴趣所在 ,让爸爸陪伴齐齐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都说有效陪伴每天最少30分钟,希望爸爸的陪伴能让齐齐继续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郭永怀是个啥?

4. 郭永怀的介绍


5. 郭永怀的人物生平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1941年,郭永怀又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于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钱学森师兄,学习之余,钱学森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车,拉着这个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兜风 。1941年,是钱学森去接郭永怀的,1945年,又是他直接把郭永怀送到了康奈尔大学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此后,声名大振的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不久,他又成为康乃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在面对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郭永怀毅然决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挈女义无反顾路上归途。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他毅然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书稿统统付之一炬:在和学生们聚会的篝火旁,他掏出十几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这令在场的学生惊呆了,夫人李佩教授当时也感到可惜。当时已任中国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于1956年6月致信郭永怀,盼他回国。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动身返家! 郭永怀携全家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他和家人,中国科学院则安排他和钱学森一起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和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于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1957年10月15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在协定中苏联明确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图纸资料。1958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九所)在京正式成立。1964年2月,它发展成为负责核武器研制、生产整个过程的研究设计院――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开始了“两弹”研制工作。1959年6月,苏联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1960年7月,苏联政府又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苏联的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怀历任九所副所长、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为了便于科技攻关,九院成立了四个尖端技术委员会,郭永怀领导场外试验委员会。场外试验涉及到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等任务,负责进行核武器研制的实验和武器化。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前期试验。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中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郭永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瀑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1961年7月,郭永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主张,后来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对氢弹,郭永怀也从结构形式、弹体重量、减速装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从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的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以及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指示《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的消息 。此时郭永怀刚满59岁,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此前郭永怀这位以空气动力学研究驰名世界的科学家,为准备这次试验在青海整整呆了四十五天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的人物生平

6. 郭永怀的后世纪念

中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为了纪念二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者之一郭永怀,郁百杨编剧导演,宋怀强教授主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社团历时五年倾力打造的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于2012年12月15日在科大首演并在各地演出十余场,首演之前的12月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楼前的郭永怀雕塑前,全体剧组为郭永怀举行了纪念仪式。郭老的夫人李佩先生特地为首演赠送了花篮并亲自出席了在北京的演出。

7. 郭永怀的人物荣誉

1985年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郭永怀为革命烈士。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于2003年9月18日由其妻子李佩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郭永怀的人物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