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懂《孙子兵法》?

2024-05-13

1. 为什么要读懂《孙子兵法》?

有很多人异想天开,认为毛选和孙子兵法都是屠龙秘籍,学会了自然就能成就大事业。这种想法并不是全错,但错的地方却很关键。这些个关键点,《孙子兵法》里面就已经解释清楚了。兵哥带你仔细品读。
1、努力就一定成功,这是痴心妄想。
兵法曰: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意思是说,你可以尽力做到不被敌人打败(打不过就跑,跑不算失败),但没法保证一定打败敌人。所以,学习《孙子兵法》也只能够提高你实现目标的概率,但并不能让你必胜。
有了目标,没有行动之前,就是失败;开始行动了,各个环节总有出错的可能,你防不住一个,就完蛋。
成功永远是概率事件,你不读兵法,可能成功做事的概率是10%,做十次成功一次,学了或可增加到20%,做五次就能成功一次,但永远不可能让你做十次成功十次,百战百胜。天赋再高、能力再强的同学,就算能达到90%的概率,但依然有10%的失败可能。
所以,那些宣传“要成功,先发疯”的成功学,还是不听为妙。
2、成功绝对不能复制。
隔壁老王去街边摆了个烧烤摊,每月赚个两三万,你看着眼馋,也就跟着去摆摊,结果一月赔了两三万。为什么?老王进货是从亲戚那里,能拿最低价一毛八;你去拿货,就是两块二。老王用的酱料是自家老爷子制作的,味道好;你用的是狗都不理的豆瓣酱,怎么能吸引到食客。老王找的街区没有城管盯着,你找的街区天天被城管撵。就算碰到城管,老王笑眯眯的哀求告饶,被放过了;而你看到城管就是黑脸,剑拔弩张,被拘留了。
做事,永远无法完全复制,总有差别存在。你可以复制一种商业模式,但你无法复制商业环境;这个商业模式在美国的环境是成功的,换到中国可能就变味了。你看到的成功复制,都是有差别的;你只看到相同的部分,看不到不同的部分,怎么可能找到真正管用的部分呢。
乔峰打一套最普通的罗汉拳,也照样鲜有敌手;关键不在罗汉拳,而在于乔峰本人的实力。你学得了罗汉拳,甚至比乔峰打得还熟练,但也打不出他的威力来。你能学来罗汉拳,但学不来乔峰数十年练功吃的苦,学不来乔峰对于武功的熟稔程度,学不来乔峰数十年的功力积累。
兵法曰:应形无穷,战胜不复。意思就是: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解法的两个问题。希望复制乔峰的成功,首先你得拥有乔峰的实力。

为什么要读懂《孙子兵法》?

2. 为什么《孙子兵法》会被那么多人推崇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3. 为什么要读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都读《孙子兵法》,对于军事家和帝王来说,读《孙子兵法》自己打江山,和守江山的重要法宝,所以这些人必须读懂《孙子兵法》。要不然他们怎么带兵打仗,这本书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教你打仗。对于现在的和平年代,更要读懂《孙子兵法》,因为没有战争,就需要你更多的在书本中积累经验。


其次除了军事上有用,他对一个人的教导同样有用。因为你们有些谋略不光适用于战场,同时适用于职场或者人生。比如说无中生有,暗度陈仓等等一些计谋,同样适合于如今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很好的运用。
最后这个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传承,只有我们自己读懂了,才能更好的讲给后人听,虽然可能没有细读过,但是起码要知道这本书,知道其中讲的大概,而不是一问三不知,仿佛这是别个国家人写的。

为什么要读懂《孙子兵法》?

4. 《孙子兵法》为什么没有流传至今?

一、魏晋南北朝是《孙子兵法》的早期注解时期,《孙子略解》是进入这一时期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的孙子注为后人注解和运用《孙子兵法》奠定了基石。

  早在魏晋之前,就应已经有人注解《孙子兵法》了。曹操《孙子兵法序》中说,“世人”对《孙子兵法》“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可见在他注《孙子兵法》之前的“训说况文”已然甚多,只不过由于其 学术价值不高,很快就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所以,这些注本早已不见流传。甚至连史志中也没有关于它们的记载。这些“训说况文”的出现,并不标志着《孙子兵法》注解时代的开始,充其量只是为这一时代的到来做了必要的学术准备而已。《孙子兵法》注解时代开始的标志是曹操《孙子略解》的问世。这是孙子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孙子兵法》注本,除了《孙子略解》外,见于记载的还有东吴沈友撰《孙子兵法》二卷,贾诩《钞孙子兵法》一卷,曹操、王凌集注《孙子兵法》一卷,张子尚《孙武兵经》,晋无名氏注《孙子》,南北朝梁《孟氏解诂》等。另据明赵庭《孙子取衷》、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等载,晋杜预也曾注解过《孙子兵法》,但《隋志》、《唐志》等书目不载。可见《孙子兵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注本,已真正进入早期注解的阶段。

  《孙子兵法》注解时代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到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激烈的军事斗争的需要。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历经300余年,先后出现过30个王朝,这就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西晋;北方十六国与南方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在这300余年中,在中国这一广袤的大地上,战争频仍,作战样式复杂、激烈、多变,争斗各方都迫切需要先进的军事理论作指导,于是,《孙子兵法》就成了他们制胜的法宝。但这部兵书博大精深,言简义赅,人们很难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思想内涵;加之从春秋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间相隔已久,有些语言文字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必须对兵法中的这些字词进行训解,人们才能理解其本义,进而掌握各句、段、篇的思想。正如曹操在《孙子兵法序》中所说,《孙子兵法》“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为了让人们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兵法,就需要对之进行准确地注解。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是注解《孙子兵法》之书在这一时期陆续出现的首要原因。其次,当时注解《孙子兵法》也有了充分的条件。经过长期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研究,魏晋南北朝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军事经验,军事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从前人训解儒学经典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很容易将这些方法移植到兵书注释工作中来;东汉末以来,兵书逐步从被禁锢中解放出来,《孙子兵法》的流传渠道有所拓宽,人们见到这部兵书的机会多了;魏晋人的思想从两汉经学的束缚中逐步解脱出来,进入了比较解放活跃的时期,所谓“汉人守经,魏晋人执权”,即反映了这一变化。这为注释《孙子兵法》提供了思想上的条件。总之,形势需要,条件成熟,《孙子兵法》的早期注释时期应运而至。

5. 《孙子兵法》的精髓是什么?

1.“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精髓。日本学者与美国军事家对此认同,认为《孙子》这一观点触及了现代核战争的实质,是最理想的战略,很有现代色彩,它也是古今战术决策的最佳选择。
2.争取战争的主动是军队的命脉所在,所以也是《孙子》精髓。
3.《孙子》精髓是“避实击虚”或《孙子》书中提供的军事哲学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提出《谋攻》篇是13篇的核心,它应是《孙子》精髓。战争的目的就是进攻——取胜。“不战而胜”、“避实就虚”、争取主动全在于“谋”,辩证法只是“谋”的方法。故“谋攻”是事关全局的精髓。

《孙子兵法》的精髓是什么?

6. 对《孙子兵法》的认识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我国最著名的兵书了,在这个时代也是享誉世界的兵家必读之书!
  
 它的伟大在于他的用兵思想上,我们战争中的技术一直在变化,可是我们的战争思想一直在一个地方未曾变过!这就是它历经无数时光而不凋谢的原因!
  
 其实《孙子兵法》的思维就是中国古典思维的运用,没什么奇的地方,无非就是对人和外在环境的全面而准确的把控,在操作上随机应变罢了!
  
 我们习惯于把兵家归于道家一脉,其实是因为道家更接近于我们国家固有的文化血脉,因为道家是我心里最接近于道学根本的一支学术!
  
 归根到底我们的百家文化都是从道学而来,所以它们身上都有道学思维的最根本的东西,只是理解与侧重有所不同而已!
  
 《孙子兵法》为什么会是一棵常青树,就是因为他的思想特点,它实事求是,以现实为参照,以逻辑为根本!咱们试想一下这样的思想怎么会轻易的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呢?
  
 不论是多么小的一个战争都是整体因素决定最终结果的,非通盘考虑而不能把握胜负,我们不会希望由上天来掷骰子安排我们的结果,因为人的特点就有主导未来的期望!
  
 别说对已知因素的把控了,就算是未知因素我们的思维也是尽可能的把控的,这种思维是《孙子兵法》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是必须考虑的,这也是我们道学思维中的一个特别!
  
 这个对未知把控的思维在西方的操作上也是存在的,可是在他们的思想文化内却很少吸纳,因为他们要的是一是一,二是二的明明白白,其实哪里也明白不了,这就造成了内外不统一的自身矛盾!所以说实际的战争思想文化还是我国的《孙子兵法》首屈一指!而且只有拥有我们思想的人才能操作的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战争推到天人合一的高度!
  
 以正和,以奇胜,以合道的方式合于普遍的道理和伦理,以奇策出奇制胜,加快胜利的速度,减少生灵涂炭的悲哀!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手段,因为那样是多方共赢,而且最大的赢家就是普通百姓和普通士兵!
  
 战争的普通逻辑是伤人性命的,但是我们最期待不战而胜;战争是渴望胜利的,但我们的手段是运用最少的生命和时间为代价的;战争是残忍的,我们却要做仁义之师!
  
 没办法的战争要合于道,合于社会伦理,合于民心所向!合于道则有致胜逻辑的支撑,合于社会伦理则为正义之师,合于民心所向则上下众志成城战无不胜!
  
 对于那些多算少算的等等术来说都是因统帅不同而造成的!兵法再强也是事在人为,所以一个统帅之人的综合能力才是用兵关键,包括用人和务事!

7. 《孙子兵法》是什么?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列国纷争,兵戈不止,总结和研究战争规律的“兵家”十分活跃。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专著诞生了,这就是大军事家孙武著的《孙子兵法》。
孙武是齐国人,人们尊称他为孙子或孙武子。他对兵法很有研究,但在国内没有受到人们赏识,于是他到了吴国。
孙武指挥吴军以3万主力,大败楚国20万大军,称霸一时,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成为春秋末年的盟主。
孙武总结了实际经验,写成了《孙子兵法》一书。这本书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现在流传在世上的本子中,以魏武帝曹操所注的一本最著名,共有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约6000字。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靠着士卒和百姓的支持,才能取得胜利。《孙子兵法》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不经过战争而能降服对方的军队,这才是最好的。这体现了孙武不单纯以力胜人的科学军事思想。
孙武提出的“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神出鬼没,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立足于多变的战术指导原则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论断现在已家喻户晓。孙武的军事理论,对后世的中外军事家、政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被奉为先秦兵家的始祖。战国时期的韩非、西汉的司马迁、三国时的曹操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高度评价孙武和他的兵法。
大约在公元7世纪,《孙子兵法》传入日本。18世纪后,又译成法、英、德、捷、俄多种文字。日本人尊孙武为“武圣”,把他与“儒圣”孔子并列。18世纪,当时横行欧洲大陆的法国军事统帅拿破仑看到了《孙子兵法》,立即爱不释手,对中国2000多年前卓越的军事理论、军事哲学深表钦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的德国皇帝,事后看到了《孙子兵法》,他悔恨自己晚读了20年。
孙武及《孙子兵法》彪炳史册,闻名中外,有些国家的军事院校还把《孙子兵法》作为军官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美国有些战略家甚至还以它为根据提出自己的核战略思想。1972年,美国出版的约翰·柯林斯《大战略》,称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的伟大人物”。

《孙子兵法》是什么?

8. 有《孙子兵法》吗?

原文:【始计第一】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原文:【作战第二】 
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2.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3.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4.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5.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6.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原文:【谋攻第三】 
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4.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原文:【军形第四】 
1.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2.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3.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4.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5.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6.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原文:【兵势第五】 
1.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2.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3.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4.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5.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