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慈善公益对当代的慈善公益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2024-05-10

1. 古人的慈善公益对当代的慈善公益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汉代的大慈善家也不少,汉宣帝时的黄霸就是其中的一位。黄霸在任扬州刺史时,常常鼓励乡亭小吏畜养鸡猪,施舍给那些鳏寡贫穷户。他在任泉州太守时,不时“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大行善事。在他的影响和治理下,泉州的社会秩序良好,“田者让畔,道不拾遗”。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也是位大慈善家。他曾经借贷数百万给贫困人家,到时候还不上,他将写有这些人借债文契的竹简“削劈焚毁”,借贷人都十分感动。他家里有不少“池鱼牧畜”,凡有求鱼及牲畜者,有求必应。东汉光武帝时的名臣宣秉,一家“三公九卿”,被皇帝尊为“三独坐”,权势很大。但他一生节俭,而把薪俸大部赠与贫苦亲族和孤寡之家,以致他逝世时,“自无担石之储”。

  南北朝时的北魏路邕任魏太守时,每天从家中拿出粟谷去赈济贫苦百姓。另一良吏闫庆胤任东泰州敷城太守时,正遇荒年,他把自家千余石粟米全部捐出,“赈恤贫穷”,帮助许多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隋朝循吏公孙景茂任道州刺史时,用自己薪俸和家产购买大量鸡猪牛犊,“散惠孤弱不自存者”。隋朝另一位著名循吏辛公义,其慈善行为更为感人。史载他出任四川岷州刺史时,当地多发瘟疫,百姓怕染病,“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辛公义在疫情严重时,让部下将数百患者抬到自己家里来。他自己亲设一榻与病人住在一起,还出钱买药给病人医治,亲自料理病人饮食起居。没过多久,病人全部痊愈,百姓也改变了对这种疾病过分害怕的心理。

  《吕氏乡约》:乡人互助 民间自发的相互救助制度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首创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乡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

  “乡约”由乡村中的村民邻里自愿加入,由众人推举领导人:“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此外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月末对有善行者加以奖励,对有过错者则加以劝改。“乡约”内部定期举行聚会,使乡人相亲相爱,成就淳厚风俗。在聚会中还进行公开赏罚,对于犯错误的,则记录在案以督促众人,而不可救药的,则开除出约。在乡约内部,如果“若约有不便之事”则进行民主讨论,“共议更易”。《吕氏乡约》内容丰富,包含四大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患难相恤是典型的民间自发相互救助。具体包括: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和贫乏七项。在乡约制度下,通过教化,发挥爱心,为孤老残弱者提供了社会保障。《吕氏乡约》是儒学理想的实践,把儒家的“仁”从抽象的观念,推行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上。后经朱熹及儒学同道的大力推行,被纳入南宋的乡治政策

古人的慈善公益对当代的慈善公益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2. 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ldquo 公益 rdquo 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为)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ldquo 公益 rdquo 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为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ldquo 公益 rdquo 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为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公益”为后起词,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在“公益”一词出现之前。
  2、用的更多的是“慈善”一词。

3. 慈善的由来?

慈善”一词的来源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大约从公元十八世纪开始使用。还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为“爱”的意思。





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中,慈善"通常是指人的神态,慈祥、谦逊。在这里,用于形容济南的冬天,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给人的感受,洋溢着人们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

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

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崔乃夫会长以纵横的关系,深刻地勾画出了慈善事业的全部活动和真谛。

慈善的由来?

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现在很多确实是由很多慈善活动的,慈善晚会,慈善演唱会,为灾区捐款,还有一些富豪成立的慈善基金,等等很多,而且有些方式还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有慈善的传统的,这个和中国文化有关。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一种多家融合的文化。儒家文化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兴起,讲究尊老爱幼,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历代的读书人,官僚阶层都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如果自己不富有,那就管好自身,如果自己富有,那就让天下人都过的好。这中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的,历代文人都是写了很多作品来表达这种思想的。
然后之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帮助老弱之人的这种说法就更多了,因为佛教讲究施舍,讲究因果,所以很多富人在信佛之后都会给寺庙捐钱,给穷人发放粮食。这个是佛教的做法。还有就是官府也是很注重慈善方面的,每当哪个地方有灾难之后,官府就会调集粮食,进行开仓放粮,去救济百姓。
在古代也是有慈善机构的,有民间的也有官府的,像是“义仓,义庄,义学”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设立的机构。范仲淹就是弄了很多义田,义庄去帮助自己的族人。在唐代的时候还有一种悲田养病坊,就是专门帮助贫困,敬老养疾的机构,这个是设立在寺院,然后官府派人进行监督的。宋代也设立的有福田院,,各州设立的有局养院。这些机构都是慈善机构,虽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但是那个时候人们还是有慈善的意识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好的。现在我们的慈善其实做的还是很好地。

5. 古代的公益事件对现在公益创业有什么启示?

汉代的大慈善家也不少,汉宣帝时的黄霸就是其中的一位。黄霸在任扬州刺史时,常常鼓励乡亭小吏畜养鸡猪,施舍给那些鳏寡贫穷户。他在任泉州太守时,不时“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大行善事。在他的影响和治理下,泉州的社会秩序良好,“田者让畔,道不拾遗”。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也是位大慈善家。他曾经借贷数百万给贫困人家,到时候还不上,他将写有这些人借债文契的竹简“削劈焚毁”,借贷人都十分感动。他家里有不少“池鱼牧畜”,凡有求鱼及牲畜者,有求必应。东汉光武帝时的名臣宣秉,一家“三公九卿”,被皇帝尊为“三独坐”,权势很大。但他一生节俭,而把薪俸大部赠与贫苦亲族和孤寡之家,以致他逝世时,“自无担石之储”。
南北朝时的北魏路邕任魏太守时,每天从家中拿出粟谷去赈济贫苦百姓。另一良吏闫庆胤任东泰州敷城太守时,正遇荒年,他把自家千余石粟米全部捐出,“赈恤贫穷”,帮助许多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隋朝循吏公孙景茂任道州刺史时,用自己薪俸和家产购买大量鸡猪牛犊,“散惠孤弱不自存者”。隋朝另一位著名循吏辛公义,其慈善行为更为感人。史载他出任四川岷州刺史时,当地多发瘟疫,百姓怕染病,“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辛公义在疫情严重时,让部下将数百患者抬到自己家里来。他自己亲设一榻与病人住在一起,还出钱买药给病人医治,亲自料理病人饮食起居。没过多久,病人全部痊愈,百姓也改变了对这种疾病过分害怕的心理。
《吕氏乡约》:乡人互助 民间自发的相互救助制度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首创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乡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
“乡约”由乡村中的村民邻里自愿加入,由众人推举领导人:“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此外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月末对有善行者加以奖励,对有过错者则加以劝改。“乡约”内部定期举行聚会,使乡人相亲相爱,成就淳厚风俗。在聚会中还进行公开赏罚,对于犯错误的,则记录在案以督促众人,而不可救药的,则开除出约。在乡约内部,如果“若约有不便之事”则进行民主讨论,“共议更易”。《吕氏乡约》内容丰富,包含四大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患难相恤是典型的民间自发相互救助。具体包括: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和贫乏七项。在乡约制度下,通过教化,发挥爱心,为孤老残弱者提供了社会保障。《吕氏乡约》是儒学理想的实践,把儒家的“仁”从抽象的观念,推行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上。后经朱熹及儒学同道的大力推行,被纳入南宋的乡治政策

古代的公益事件对现在公益创业有什么启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