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助教育的意义?

2024-05-13

1. 中国援助教育的意义?

传统上我们认为捐赠就是做好事,道德高尚,但我觉得捐赠的背后其实是捐赠人一种财富观的体现。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合法财富捐赠给陌生人?从使用我们合法财富的角度来说,捐赠10元与用10元来购买一个雪糕,其实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一种花钱方式。

但哪种花钱方式才是对我们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能提高我们的愉悦度或者说幸福指数的?

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理论,我们如果把钱只是花在满足自己的生理或者物质需要上,收获的边际效益也将会越来越低。

记得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把钱花到别人身上的比花到自己身上的更容易感到幸福,不论是请别人吃饭还是捐赠出去,都会有更高的幸福指数。

捐赠的意义是什么?
02公益组织账单透明,就能获得信任了吗?

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国公益慈善最重要的症结是什么?其实是老百姓不关心,不关注,经常是公益界的负面被大规模的关注到了,最后老百姓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公益组织都不值得信任。

经常有观点说,公众之所以不捐款给公益组织,是因为他们不够透明,于是公益组织争相“祼晒”账单。但我认为这可能是乱开药方乱吃药。

公众不捐赠是因为缺乏信任,但如何建立信任?首先要公益组织要和公众建立连接。如果没有建立连接,晒账单也不会有人关注。所以,我认为建立信任关系的核心是首先让公众参与进来,只有参与才能最终改变他们对公益慈善的看法,而不是仅仅去做一份专业的财务报告。

捐赠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公益组织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和公众互动,让它真正能够关注你在做什么,参与到你的行动中去,最终才能带来他们对公益认识的改变,才能完成社会信任的重建,以及我们财富观和生活方式的重建。

如果没有连接和参与,公益组织再怎么讲如何透明其实作用都不大,因为公益一直以来是缺乏关注,几乎没有人去看你的报表,听到你的声音。

03 捐赠和穿衣吃饭一样,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曾经问夏威夷联合劝募的负责人,你们是如何给捐赠人反馈的?他说,上我们的网站看我们的财务报告。我说那普通公众为啥要给你们捐钱?我印象中他被这个问题问住了,停顿了好一会,然后回答说,如果捐赠人自己去找那些公益组织,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公益筹款机构,他们把钱交给我们,我们会最有效率地找到最符合他们捐赠期望的公益组织。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把钱捐给我们,可以捐给其他的组织,但我相信我们的效率是最高的,我们的服务是最好的。

在他的回答中,我认为隐含一个假设,即他们认为,大家捐钱出来做公益是当然之意,需要考虑的只是要捐给哪个公益组织。美国很多家庭在做财务支出计划的时候会做公益捐赠支出计划。这就好比你总要吃饭,不来我的饭店,就会去别的饭店,但不管在哪儿吃饭,你总要付费的,这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我认为,捐赠的背后本质上是一种财富观,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建立正确的财富观,认为财富就是用于满足个人的生理为核心的需求,没有学会如何用我们可以支配的有限的财富去做我们觉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我们就会觉得捐赠和花钱吃饭、买衣服不一样,会把捐赠者树立为道德多么高尚、多么无私的人。这样某种意义上实际提升了捐赠者的门槛,把捐赠者绑上了道德的枷锁,其实不利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中国援助教育的意义?

2. 中国援助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救助是什么意思
教育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不同阶段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的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减免、资助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最终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二、中国教育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救助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救助的对象包括:城乡低保家庭的学生;国有企业特困职工家庭学生;烈士子女、孤儿;困难家庭残疾学生;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学生;残疾人特困家庭子女;没有经济来源的单亲家庭子女;因受灾、疾病等导致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家庭的子女。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经市(州)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注册、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正式学籍的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含县级市、农业区)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城市残疾学生)。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城镇低保特困家庭以及无收入来源和能力支付首次入学费用的家庭子女;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以及无收入来源和能力支付首次入学费用的家庭子女;因天灾人祸,家庭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的学生;家庭困难的烈属子女及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儿;残疾人特困家庭子女。
2.救助内容
对于符合上面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减免学杂费,对其中特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减免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特困家庭住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对于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资助,国务院提出了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了中部和东部地区。据统计,全国农村中小学每年可取消学杂费达150亿元,分摊到每名中、小学生身上,分别为180元和140元。对于符合上面条件的高中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进行资助,资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计划生学费标准,对特殊困难的学生可适当补助生活费。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目前,形成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如,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全国平均为每生每年2000元。
3.救助资金
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西部地区8:2,中部地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地方财力状况,分省确定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东部地区未享受中央补助的省份,其免学杂费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对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对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补助,由地方承担。

3. 经济援助和教育援助定义是什么?

经济援助是一国以款项或物资等帮助另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或克服经济困难。
援助方式分无偿援助和有偿援助两种: 前者如赠与款项或物资、提供免费技术援助等; 后者如提供长期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等。经济援助有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有的则带有直接或间接的附加条件。后一种“援助” 往往是帝国主义达到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控制受援国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教育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不同阶段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的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减免、资助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最终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教育援助作用
①具有很强的反贫困功能。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教育都是减轻甚至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人力资本不足的个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业经验不足,往往会削弱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消除贫困应以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为主,提供经济支援和医疗救助等现金支持、职业训练或就业辅导的服务支持来补充贫困家庭的收入不足,并增进家庭中个人的人力资本,促进其脱贫自立。
②体现了教育公平。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公民享有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
③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归根结底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此处国民不仅仅指社会精英,而是全体公民;素质则是指包括技能在内的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将扩大,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弱势群体急需教育救助。只有社会整体素质提高了,国民经济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经济援助和教育援助定义是什么?

4. 中国援助教育是指什么

中国援助教育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不同阶段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的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减免、资助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最终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主要内容:
1.救助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救助的对象包括:城乡低保家庭的学生;国有企业特困职工家庭学生;烈士子女、孤儿;困难家庭残疾学生;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学生;残疾人特困家庭子女;没有经济来源的单亲家庭子女;因受灾、疾病等导致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家庭的子女。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经市(州)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注册、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正式学籍的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含县级市、农业区)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城市残疾学生)。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城镇低保特困家庭以及无收入来源和能力支付首次入学费用的家庭子女;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以及无收入来源和能力支付首次入学费用的家庭子女;因天灾人祸,家庭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的学生;家庭困难的烈属子女及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儿;残疾人特困家庭子女。
2.救助内容。
对于符合上面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减免学杂费,对其中特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减免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特困家庭住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对于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资助,国务院提出了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了中部和东部地区。

5. 援助教育的意义

  援南苏丹印刷的第一批教材运抵南苏丹首都朱巴。

  从我国湖南长沙到南苏丹共和国,从亚洲到非洲,74.5万册教材的墨香飘越上万公里,于7月14日,抵达南苏丹共和国首都朱巴。这些教材将送到南苏丹约10万孩子的手上,帮助该国逐渐建立教育体系。

  这是我国首个综合性“教育援外”项目——中国援南苏丹教育技术合作项目的内容之一。项目由我国商务部立项主导,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承担、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统筹执行。

  项目从何而来?意义何在?

  援助涉及教育规划、教材开发等多个项目

  南苏丹于2011年7月9日建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经过多年战乱,南苏丹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亟待发展,而教育更是被列为仅次于国防的重点发展领域。

  建国以后,南苏丹的教育几乎是从零起步,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奇缺是南苏丹面临的最为紧迫的教育难题。南苏丹中小学所使用教材部分来自其他国家的援助,部分仍沿用苏丹时期的旧教材。没有统一规划、设计,且不同教学材料来源不一,造成教材衔接不当、不成体系等问题。同时,南苏丹的教材在数量供应上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根据南苏丹官方数据,小学阶段学生与教材数比约为5∶1,即5个学生共同使用1本教材,中学阶段则约为7∶1。

  2014年6月,中南传媒正式向商务部申报“南苏丹教育综合发展项目”。经过几番洽谈、实地考察,2016年11月23日,由商务部立项主导、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具体承担的国内首个综合性教育援外项目实施协议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签署。

  根据项目合作,本次的教育外援项目结合南苏丹国情特点和教育现状,从顶层教育规划、教材开发、教师培训、ICT教师培训中心建设、教材印刷5个模块切入,帮助实现南苏丹“新国家、新教育”的发展目标。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说,这个项目将有望全面改善南苏丹教育环境,帮助其建成整套现代教育综合发展体系,为这个年轻的国家打下扎实的教育基础。

  截至目前,项目的其它板块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

  记者了解到,中南传媒旗下天闻数媒担纲的3个南苏丹教育顶层设计报告之一的《南苏丹教育发展考察报告》已经完成并递交商务部,《南苏丹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和《南苏丹教育现代化建设指南》将分别在7月中旬和9月中旬完成初稿。天闻数媒还承担了南苏丹用于教师培训的ICT培训中心的建设。

  首批58名南苏丹教师来华培训已经顺利完成,作为“种子教师”,他们回到南苏丹进一步培训当地教师。第二批140余名南苏丹“种子教师”也将于近期来华培训。

  同时,中南传媒旗下的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天闻数媒集结国内顶尖基础教育编写团队,承担了南苏丹小学(一至八年级)数学、英语、科学3个科目的教材编写,力求为南苏丹的师生奉上量身定制的教材,助力南苏丹教育重建。3个科目的新教材预计将于今年的10月份完成验收,随后完成印刷,预计明年初运往朱巴。

  探索文化教育走出去的新模式

  目前,我国对外援助主要受援国来自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援助模式按内容和方式可分为基础建设和提供物资援助等常规援助,以及在当地进行各类技术合作、邀请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人文培训的“软援助”两种类型。

  “在援外过程中我国文化走出去方面,要根据国外读者的需求开发制造产品,而不是单纯从自身出发,臆测国外读者需要的东西,” 中南传媒总经理丁双平说,“援南苏丹教育项目从5个模块切入,着力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龚曙光看来,这种文化教育走出去的全新模式,能使我们的文化输出产生持久的力量,甚至会影响当地一代一代的学生和教师,形成中华文化在这个国家长久生根发芽的可能性。

  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沐分析说,援南苏丹教育技术合作项目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南苏丹制定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规划、相关政策制度及课程标准,这样的站位能够保证后续各阶段的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工作一以贯之地、有章法地融入中国价值理念,也能够保证我国长期地、持续地在南苏丹实施教育项目运营。

  援南苏丹教育技术合作项目第一期工程通过申请国家无偿援助资金启动并奠定基础,但是对长期运营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市场化的特性。业内专家评价认为,援南模式的实施方式是以国家为主导,文化出版企业为实施主体,这将有助于培养一支国际化攻坚队伍,打造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的教材出版、印刷体系,从而为以后打开整个非洲市场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中华文化在未来更好地走出去积累经验、储备人才。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8日 12 版)
(责编:王吉全、白宇)

援助教育的意义

6. 中国的援助教育的意义

2014年7月,中国政府第二次发布《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 并且引发了公众对中国援外的热议。依据百度指数显示,随后三十天内对“中国援助”的搜索指数同 比上升81%。从国内普通民众到 知识精英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当前 的中国对外援助战略提出了质 疑,再加上国际舆论的抨击,导致 中国援外政策的决策者压力倍增。因此,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 答草根阶层的困惑, 化解知识精 英的疑虑, 厘清决策层的理论难 题, 不仅有助于优化中国援助模 式、推动受援国减贫进程,而且有 助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南 南合作经验。

  一、普通民众:中国是否有必要提供对外援助

  六十多年来,中国共向160 多个国家及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 援助, 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同时,国内民众对中国援外的 质疑也越来越多。作为发展中国 家,中国国内贫困人口近1 亿,为什么还要每年投入近300 亿资金 援助其他国家? 只有从根本上回 答这个问题,才能夯实中国对外援助的根基。

  (一)对外援助是中国对外 战略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 援助紧密配合国家对外战略需 要,使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 位、遏制台湾“弹性外交”、反对 “藏独”和“疆独”等事关主权和 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在挫败 西方反华人权提案及联合国改 革等重大外交斗争中,在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申奥、申博等涉及 国家重大利益的关键时刻,得到 了广大受援国的宝贵支持。对外 援助在营造和平稳定外部环境 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确 保了中国在国际斗争与合作中 的主动地位,有力维护了国家核 心利益。近年来,全球发展失衡 问题日益严重,发展议程成为国 际竞争新焦点。主要大国纷纷加 大对外援助力度,一些新兴大国 也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 助,战略竞争和遏制矛头直指中 国。同时,一部分受援国政治生 态发生重大变化,新生代政治精 英对华政策实用主义倾向增强, 对中国援助期望值和各种要求 不断攀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 间的合作关系也面临新调整,利 益竞争与分歧摩擦有所增多。今 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中国 外交的战略依托,是中国在重大 国际事务中的主要依靠力量。因 此,中国对外援助必须顶住外部 挑战,进一步加大投入,坚持发 展模式自信, 不断自我创新完 善, 以掌握经济外交主动权,表 明中国珍视与发展中国家保持 传统友谊的坚定立场,澄清一部 分受援国的误解和质疑,巩固中 国对外关系的传统阵地,从而确 保中国对外关系大局稳定。

  (二)对外援助是中国应该 履行的大国责任

  中国致力于加强南南合作, 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 对外援助建设了一大批工农业 和基础设施项目,并提供了大量 适用技术,有力增强了受援国的 自主发展能力。中国援建的学 校、医院、饮水设施等民生工程, 丰富和改善了当地人民生活。通 过开展援外培训,中国为受援国 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中国对 外援助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减贫 脱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 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 义救援。当特大自然灾害发生 时,即使是发达国家短时间内也 难以应对,迫切需要国际社会伸 出援手。例如,在日本遭受海啸 袭击时,很多灾民没有电力和燃 油取暖。中国提供燃油等物资援 助是应日方要求并考虑到灾民 的实际需要而提供的。针对海地 地震、巴基斯坦洪灾、“非洲之 角”饥荒等重大灾害,中国均及 时开展紧急救援行动,体现了国 际人道主义关怀,充分展示了求 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 大国形象。

  (三)对外援助是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有益途径

  中国政府开展对外援助的首 要目的是满足受援国的发展需 要, 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 力。同时,通过对外援助的战略投 入, 带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 贸合作, 缓解自身重要能源资源 的瓶颈制约, 提升中国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 际化程度,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 去”拓展市场空间。中国政府鼓励 企业通过承担援外项目走出国 门, 并进一步开展有利于当地发 展的投资、贸易、工程承包、劳务 合作等商业活动。对外援助带动 双边经贸合作, 会更好地促进受 援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建 设已取得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许 多结构性矛盾, 保持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广大发展中 国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与 其加强互利合作, 是中国拓宽能 源资源供给渠道, 缓解部分产业 产能过剩矛盾, 实施市场多元化 战略, 摆脱对传统市场过度依赖 的关键所在。

  因此, 无论从配合对外战略 角度, 还是从应尽的大国义务角 度来看, 中国都有必要开展对外 援助。同时,对外援助也促进了中 国与发展中国家政府间、企业间 和民间的合作交往, 为用好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知识精英:如何通过 对外援助彰显中国价值

  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扩 大, 西方传统援助国对中国援助 的诟病也日益增多。透过西方的 媒体和社交网络, 中国的知识精 英看到了另一番图景:“中国援助 不透明”、“中国援助滋生了受援 国的腐败”。那么,与西方援助国 相比,中国的软实力能否彰显?这 个问题直接折射出中国援助的有 效性与可持续性。解决这个问题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对外援助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国对外 援助的最主要形式, 也是当前西 方国家逐渐退出的领域。中国应 继续重视对受援国的基础设施建 设,夯实中国优势领域,重点安排 农业、教育、医疗、供水、用电、经 济型住房、环境保护等民生项。 但是,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 对外战略正在从“利益和权势导 向”转向“利益和价值导向”。这就 要求加大软援助的力度, 通过做 好“人”的工作,把中国的“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转化为 国际社会认同的无形力量。

  1. 突出国别援助项目主题。 中国对外援助一直沿袭“撒胡椒 面”方式,呈现给每个受援国的都 是一个融合物资、成套设备、技术 合作等方式的, 类似口味的“拼 盘”。这种“面面俱到”实际上忽视 了对援助主题的突出, 难以针对 受援国的发展短板制定差异化的 援助政策。因此,应加大规划咨询 等软援助力度, 在受援国需求调 研上做足功课。针对各国的具体 情况,设置短期援助规划,重点解 决某一领域的发展难题。在明确 援助主题和方向的前提下, 再添 加相应的工程类项目、技术合作 和相关专家派遣等。以南太平洋 小岛国为例, 密克罗尼西亚、汤 加、萨摩亚等正面临严重的气候 变化威胁, 中国可针对南太地区 出台一项以清洁能源为主题的一 揽子援助计划。在此项下,配合太 阳能发电、沼气技术推广等软、硬 项目,既可有效解决减贫,也可表 明中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立 场, 以实际行动赢得小岛国的支 持。

  2. 加强境外人力资源开发。 不久前非洲某国总统访华, 外媒 大肆渲染其因未拿到理想援助款 而不悦。虽然传闻子虚乌有,却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援助的缺 陷。以硬件设施为主的援助方式 很容易被矮化为单纯的“金钱关 系”。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早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对受援 国派出志愿者,开展人文关怀。例 如, 在每个贫困的角落几乎都能 看到美国和平队的影子, 或多或 少修复了“山姆大叔”傲慢的国际 形象。此外,日本的协力队员以及 银发志愿者也为本国海外活动加 分不少。未来,中国援助应一方面 加大志愿者派遣力度, 适当延长 派遣时间, 侧重文化传播和人文 交流等领域, 提高中国软实力的 对外影响。同时完善志愿者选拔 和培训制度, 建立与回国就业相 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启动境外培训项目。根据受援国 不同需求, 派遣专家在教育、科 技、文化、卫生、农业、环境保护、 矿业、经济技术等领域开展针对 草根阶层的技能培训, 将中国的 发展理念切实有效地传达给当地 人民。

  3. 善于联络当地民间组织。 不可否认, 一些受援国由于民主 制度不完善,政府腐败现象严重。 当前中国只针对受援国现政府的 援助模式难免授人以柄。再加上 宣传不到位, 一些民众甚至认为 中国援外工程队是来抢他们饭碗 的。有鉴于此,中国不能一再忽视 受援国民间组织的作用。因为在 一些弱势政府的国家, 社会组织 发挥了制衡政府的“第二轨道”作 用;而在一些转型国家中,社会组 织正在积极推动“官民共治”。为 了将对外援助打造成展示中国传 统价值和发展经验的平台, 可尝 试将受援国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 纳入软援助中来。参照联合国开 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 金”的经验,设立专项资金与受援 国当地民间组织开展旨在推动减 贫的联合研究和技术分享等。

  (二)灵活利用三方合作平台

  近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 表的新兴援助国异军突起, 传统 援助国开始积极探讨与其开展在 发展领域的合作。例如,英国正在 大力推进中英战略合作框架下的 亚洲减贫项目, 而发展援助领域 也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内 容。新形势下,灵活利用援外三方 合作, 能够扩大中国软实力的影 响。为此, 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

  1.树立开放大国心态、积极 探讨援外三方合作。当前国际发 展援助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一方面, 三方合作在援助国间迅 速展开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援 助方式。北—北—南、北—南— 南、南—南—南合作日益普遍,联 合国、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 也纷纷加入,以构建“全球伙伴关 系” 为宗旨的发展援助革命正在 酝酿之中。另一方面,按照经合组 织标准, 中国已从受援国名单毕 业,西方逐步停止对华援助,转而 寻求三方合作

7. 中国援助教育是指什么

中国援助教育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不同阶段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的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减免、资助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最终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救助的对象包括:城乡低保家庭的学生;国有企业特困职工家庭学生;烈士子女、孤儿;困难家庭残疾学生;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学生;残疾人特困家庭子女;没有经济来源的单亲家庭子女;因受灾、疾病等导致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家庭的子女。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经市(州)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注册、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正式学籍的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含县级市、农业区)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城市残疾学生)。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城镇低保特困家庭以及无收入来源和能力支付首次入学费用的家庭子女;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以及无收入来源和能力支付首次入学费用的家庭子女;因天灾人祸,家庭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的学生;家庭困难的烈属子女及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儿;残疾人特困家庭子女。

中国援助教育是指什么

8. 中国援助教育的意义

下面将会介绍一下中国援助教育的意义所在。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有积极的因素。首先,中国援外支出占我国财政收入和GDP比重很低,仅占财政收入的千分之几、GDP的万分之几。根据历年财政收支数据,同期中国援外支出绝对金额从60.69亿元上升至136.14亿元,增长124%,占我国GDP比重从0.038%下降到0.034%,占我国财政收入比重从0.230%下降至0.164%。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中国财政和经济的沉重负担。  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纳入考虑,我国援外支出增幅更小。2004—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63%,以人民币计算的援外支出剔除通胀因素后只增长90%。
进一步与同期我国财政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支出相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援外支出比这些项目的支出少得多,增长也慢得多,根本不足以明显挤占国内民生和发展资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援助不是形式而是实际行动。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3种类型: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资金在国家财政项下支出,优惠贷款由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提供。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有人曾作过统计,1967年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5%,1972年达51亿多元,占财政支出的6.7%,1973年更是上升至7.2%,超出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例。 
“必须承认,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经济因素考虑的很少,主要还是政治挂帅。”薛宏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国际援助领域里的位置有了显著的不同——既是受援国也是援助国,而且很多对中国的援助来自于发达国家。由此带来的一大影响是,“从西方对华援助那里,中国学到了许多对外援助的先进经验和手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