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为什么要上配韩文你们知道吗?

2024-05-09

1. 九华山为什么要上配韩文你们知道吗?

旅游景点都要配三种外文:英、日、韩,这是规定。

九华山为什么要上配韩文你们知道吗?

2. 九华山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山峦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为九,故名九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诗,从此更名九华山。它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有99峰,以天台、莲花、天柱、十王等9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变幻多姿;古刹丛林,遍布其间;晨钟暮鼓,声震遐迩。唐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王安石誉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古人把九华山美丽诱人的景色总结为,五溪山色、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东岩晏坐、平冈积雪、化城晚钟、莲峰云海、九子泉声、天柱仙踪、天台晓日等十大名景。九华山景色绚丽多姿,奇险幽雅,远非十景可以概括,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目换景,涉步成趣。特别是闵园竹海,面积达千亩以上,山风起处,松声竹韵,溪唱泉吟,别有一番情趣。竹海之中的山道旁,挺立着一棵遐迩闻名的凤凰松。它植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扁平,鳞甲披身,两股枝干一高一低,远望极像一只绿色的凤凰在昂首展翅飞向天台,人称“天下第一松”。
九华山的秀丽风景,引得教徒们纷纷来这里选择道场。佛教于晋代传入九华山。《池州府志》记载,晋隆安五年(401年),有天竺僧杯渡禅师到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唐朝中期,又有僧檀号者居之。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今朝鲜南部)国王近族金乔觉渡海来华,上了九华山。他虔诚苦修,影响渐大,时称“洞僧”,唐贞元十年(794年)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趺跏圆寂,寿九十九。据说三年后开函时,“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时人认为他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瑞相相仿,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即地藏王“降世”。于是,称他“金地藏”。据佛经介绍,地藏菩萨是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众生赖以救苦大悲菩萨,其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九华山自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后,便大规模兴建寺庙,历经宋、元、明、清,日益兴盛。鼎盛时期,僧尼众多,香火旺盛,出现了“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的盛况,享有“佛国仙城”的美誉。现尚存古寺78座,佛像63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藏经及其他玉印、法器等佛教文物2000多件。百岁宫内,还供有无瑕禅师的肉身坐像。
九华山的寺庙建筑,颇有匠心,别具特色。从整体布局上,将九华山视为一顶天立地的仙人,以天台为首,东为背,西为面,化城为腹,五溪为足;在局部布局上,又依托山势,一破我国寺庙建筑庄严雄伟、轴线对称的传统手法,从散乱中求和谐,因地制宜地进行大胆而精心的安排,使之具有外形为白墙灰瓦似山居民舍,而内部结构却复杂多变的特点。大小寺庙从山脚下的五溪开始,到九华街形成中心,再过闵园,修上天台最高处。这些寺庙,或依山就势,或居高临下,或高低错落,或回旋曲折,形式各异,有疏有密。它们大多采用当地山村民居的建筑形式,于朴实中见庄严。墙基用条石砌成;墙体多用块石和泥板筑造,白石灰抹光。屋顶除少数大殿采用歇山大屋顶外,都是硬山两落水,覆盖当地烧制的赭黑色陶瓦。寺屋一般为两或三进四合院,设内天井,主要佛殿放在后进。殿内一般木格小窗,窗扇、门个别个槅或个供桌、神龛等制作精细,雕图造型生动细腻。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庙宇有甘露寺、祗园寺、化城寺、站不住脚栴檀林、肉身宝殿、百岁宫、上禅堂、闵园尼庵、天台寺等。
祗园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寺东、东崖西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几经重修和增建,规模为全山寺院之冠。寺前铺石雕莲花、金钱图案甬道。寺内有弥勒佛、哼哈二将、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大型佛像。大雄宝殿高约13丈,覆以金黄琉璃瓦,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殿内的三尊敷金大佛,均有2丈余高,为九华寺庙佛像之冠。两侧墙边罗列着神采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大佛背后有巨型彩绘壁雕--海岛,宽2丈余,高5丈左右。大殿背后是两丈多高的海岛图。海岛中塑有观音斗鳌鱼等许多佛教故事立体画。抬头仰望,如万顷波涛盖天而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祗园寺前殿入口门上为三层重檐宝塔式建筑,半檐悬山顶,黄绿色琉璃简瓦。入口为一拱门,门上有“祗园禅寺”匾额。四周粉墙在大片红墙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总丛林、开山寺,坐落在九华山中心--九华街上。它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有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绕如城。相传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九华山志》记载,唐代至德二年(757年),青阳人诸葛节等建寺,请金乔觉居之。唐代建中二年(781年)辟为地藏道场,皇帝敕赐匾额,名“化城”。明代宣德、万历皇帝,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均曾书匾额并赐金修葺。现存的庙宇,共有四进殿厅,除后进藏经楼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建筑外,其余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整个寺院随地势有层次地逐级升高,庄严古朴。寺庙门头悬有“化城寺”匾额,门楣、斗拱和梁柱的镂雕十分精致。特别是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龙盘珠,是木雕艺术的珍品。寺前有溪有田有街,圆形的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放生池,名月牙池。寺的后进藏经楼,现为佛教文物展览馆,这里陈列有明代万历皇帝圣旨一道,御赐藏经一部共6777卷和贝叶经、金地藏的九龙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1300余件。
百岁宫,又名摘星庵。这是在东崖摩空岭的悬崖峭壁上建造起来的通天拔地的走马通楼式宏大建筑群。据宫前石碑记载,明万历年间,僧人海玉(号无瑕禅师,原河北宛平县人),由五台山到此山,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而居,长年以野果为生,活了一百多岁。逝后三年,众僧敬其年高德厚,遂建宫纪念。明代崇祯三年(1630年),皇帝敕封“应身菩萨”,并赐以金粉涂身。现宫内除供有佛像外,还供有无瑕禅师的敷金真身和他生前以舌血拌和金粉抄写的经书。百岁宫的建筑极具匠心,它是随着山岩的高低起伏组织空间,在凹凸散立的悬崖上,盖起了共九十九间半的殿宇。由于屋顶采取同一高度,而基线却随山势高下附于岩石之上,远望轮廓整齐,墙身挺拔有力,犹如一座威严的城堡。其墙壁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屋内空间或大或小,或长或方,均依山岩形状的变化而定,安排巧妙,建造精美。它的内部结构更为巧妙,寺庙入口的大雄宝殿为一层,穿过数层依山势渐下,达底层才现五层高楼。大雄宝殴的整座佛像设在一块浑圆的巨石之上,全殿以此为起点展开轴线布局,巨石以原来本色露于佛殿之中,与殿外环境协调一致。这是人工建筑与天然岩石结合为一整体的极好范例。
肉身宝殿,位于九华山神光岭,是一座建在地藏墓地上的宝塔形建筑,又名地藏塔,始建于唐建中二年,今存者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宝殿重檐歇山,顶覆铁瓦,壁立红墙,四周回廊石柱环卫,雕梁画栋辉映,誉称“布金胜地”。殿内有7级木质宝塔,高约17米,呈八角形,每级有佛龛8座,内供地藏塑像,塔底层供地藏王大佛像,两侧有十王立像拱侍。塔基、神台、殿内地面均铺以汉白玉。宝殿入口为一凹廊,设长窗,上有“东南第一山”匾额,额上有“肉身宝殿”木雕竖额。殿前有百级石阶(81步)直通山门,又有天桥横跨于百级石阶之上,气势磅礴,极为壮观。
肉身宝殴内和它的文物展览室中,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有的还为皇室赠品,非常难得。唐至德年间铸造的螭龙金印、“利生”玉印,明万历年间铸制的龙印,都是封建帝王给肉身宝殿的赠品。此外,这里还有明代皇宫中佛像前用过的铜供器,万历年间雕刻的石金龙,明代制作的能敲出八种声音的“八音石”;清康熙年间铸造的金地藏渡海坐骑地听(又名独角兽,长三尺,宽二尺,高二点五尺,重五百斤),等等。至于铜、瓷佛像、各种朝珠、念珠,以及佛教经典,这里也收藏得不少,堪称一座佛教文物宝库。
九华山,既是佛教圣地,又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全其美,珠联璧合,成为中外游人和善男信女向往的理想胜地。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传统的庙会,全国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这里举行佛事、敬香等活动,并聚集在肉身塔周围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乡居民也纷纷上山交流商品物资,进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游客、香客成千上万,经声佛号昼夜不歇,香烟缭绕,鼓乐阵阵,持续多日,呈现一派盛典景象。

3. 我想把一段风景区的中文介绍词翻译成韩文,谢谢啊

有些资料:
风景俗语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不到长城非好汉 
登高望远 
名山僧占多 
永康萝卜,缙云蕃薯 
五岳归来不看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芦沟桥的石狮子到底有多少,谁也数不清 
鸟从巢中起,水从源头流 
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活 
2、风景的歇后语: 
花架下养鸡鸭——煞风景 
戏园子门前堆垃圾——煞风景 
西湖边搭草棚——煞风景 
望远镜看风景——近在眼前 
3、风景迷语 
【广告用语】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猜:广告用语二) 
谜底: 国优部优 
【成语谜】 桂林风景 (猜:打成语一) 
谜底: 山青水秀 
【商标品牌商号】 风景这边须漂亮 (猜:商标品牌商号) 
谜底: 飘影 
4、风景名言警句: 
唐·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伙似洛阳春。 
明·刘基: 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
美好的春天是一道风景,辉煌的成就是一道风景,树下读书的身影也是一道风景。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可以寻找到亮丽的风景。风景是我们生活中的相集,心思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是风景,而是寻找风景的心。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 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

我想把一段风景区的中文介绍词翻译成韩文,谢谢啊

4. “九华山佛茶”用韩文怎么说?急用!!

九华山佛茶
구화산불차
gu hwa san bul cha

5. 九华山简介,什么季节去最好?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九华山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游览九华山最好的季节是3月至11月。

九华山简介,什么季节去最好?

6. 关于九华山的简介是什么?什么季节去最好?

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2006年,以九华山为主体的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7年,九华山风景区获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九华山获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游览九华山最好的季节是3月至11月。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
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7. 九华山在什么市

九华山一般是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 
九华山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体是由花岗岩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其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都是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不仅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而且受到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的制约,所以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候特点。


扩展资料:
九华山主要山峰
1、天柱峰
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 

2、莲台峰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 

3、芙蓉峰
芙蓉峰又名华山西峰,莲花峰,海拔900米,芙蓉峰北起九华之首,上、中、下三座莲花峰,连绵拔起,石色青紫,状如莲花。清人汪管诗云:“群峰可自五丁开,剖就芙蓉可乱栽。常怪九华山上客,纷纷不为看山来。”

4、插霄峰
插霄峰即东崖,又名东峰,海拔817米,九华山名峰之一。该峰峻峭高耸,两侧悬崖孤削,横截九华街东。花潭涧和龙溪夹峰奔流,汇于龙池。西南为化城盆地,东北为闵园峡谷。每当云雾从龙池涌起,触该峰则分成两股云团分别涌向九华街和闵园谷地。 

5、十王峰
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由花岗岩构成。峰上植被繁茂,有杉木林、黄山松,并有珍稀动物猕猴、穿山甲、鹰嘴龟、娃娃鱼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华山


九华山在什么市

8. 九华山优美语句

九华山歌
刘禹锡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作品赏析

九华山,旧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阳西南。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莲花,因而改名九华(花)山。这首诗描写九华山秀绝景象,诗人采用歌行体式,句式长短不齐,形成波荡起伏的节奏感,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九华山极度赞美的感情抒发的需要。

诗人一见九华山,面对那挺拔奇绝的峰峦不禁惊心动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诗人想象它是九条矫健腾跃的神龙正准备飞升上天时,忽然一声惊雷使它们变化为石头而成,因为至今这山势仍然活生生地像要腾飞起来。腾仚,腾飞飘举貌。这样写山,纯以神话想象取胜,一方面使奇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山势自然腾飞起来,取得直接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诗人先慨叹九华山的不为人知,黄帝封禅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来过九华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载工具,乘樏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这里指黄帝。“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的感叹,显然充满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华山不远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谢朓的一首诗而声名大震,其实山势极为平凡,“黄索漠”、“无棱角”,根本不能与九华山相提并论。因此,结尾处慨叹这样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间声名大震呢?隐然表露出以谢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怀。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