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目前种植现状

2024-05-09

1. 中国农业目前种植现状


中国农业目前种植现状

2. 中国农业目前种植现状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长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1000万吨。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万吨,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0年至2003年粮食生产连续4年产不应求。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总产量增加3875万吨,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2006年粮食总产分别增产1455万吨和1344万吨,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50000万吨,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 

  (二)种植业技术不断提高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我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6年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产出的贡献率已达到48%。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优质化率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每公倾1.16吨增加到4.40吨,提高了2.8倍。 

  (三)种植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我国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种植业在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施计划生育多年,但我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肥沃的农田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粮食供需矛盾、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与增加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生产成本加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514 亿元, 比2006年增长66%。但是,同时,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种子、农药、化肥不但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三)优质化、专用化粮食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小麦在总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小麦生产不足,普通小麦生产有余;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不强,产品成本高,加工业落后,生产与消费市场脱节。 

  (四)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 

  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粮源主要供应地。 

  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一些粮食主产省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带的建设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主产省(区)建设500 个粮食万亩示范片,涵盖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创新高产模式,示范带动粮食生产区域平衡增产。 

  (二)切实加强种植业投入品监管 

  要完善种植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避免农民种粮成本加大趋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基金,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适当的补贴。还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 

  (三)积极推进农田节水工作 

  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东北地区,围绕玉米、大豆生产,重点推广坐水种、农用保水剂、深松及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三旱”整地、浅湿灌溉技术。西北地区,围绕玉米及小杂粮生产,重点推广集雨水窖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华北地区,围绕冬小麦、玉米生产,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免耕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控制性节水灌溉技术;西南地区,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生物覆盖、浅湿灌溉、水旱轮作技术;围绕玉米、生产,重点推广粮肥垄作立体种植技术。东南地区,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抛秧等技术。 

  (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 

  应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三大作物的生产及其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粮食部门运用“订单农业”和产业化运作推动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粮、专用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小额种植业信贷投入取消抵押担保,全程予以支持。对涉及种植业投入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呆坏帐,应放宽核销条件,积极予以核销。还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及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3. 中国种业的发展前景,发展状况,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国种业未来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问题,国际种业发展的趋势,第二国内种业发展需要,第三讲民族种业发展的方向。特别讲到国际的时候我们一定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现在国外大的公司都在进军中国市场,我们表示欢迎,同时研究我们怎么发展,有竞争才有进步,中国的种业在不断的觉醒和崛起,只有竞争才能发展。 

  简单分析下国内发展趋势(这是我本人的见解,不一定全面),国外种业有五大方面发展趋势,第一产业聚集化,第二运营专业化,第三技术创新方面的产业化,第四市值最大化,第五管理精准化。 

  首先产业聚集化,这是潜力非常大的,我们可以看看例子来说明,跨国公司现在发展非常快,1985年到1996年世界种业10强市场集中速度每年增加0.9个百分点,1996年到2006年每年增加1.9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将达到65%以上,所以聚集化非常的明显。 

  第二运营专业化。我们特别讲到美国,美国在种业方面非常强的,美国在本土和美国跨国企业控制了全球50%的种子市场,70%的Jai Singh专利,40%的商用种质资源,美国种业公司有很强的实力,它一个方面专业化的,分工细做非常好,技术创新主体,还有国际竞争主体的地位,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另外国家公有部门,重点履行基础研究,公益服务,还有立法,行政司法,国际关系协调等职能,这个分工非常明确,国外的机制,我特别欣赏人们是什么呢?产学研一体化,育繁推销一条龙,所以它的运营化是一条龙的。 

  第三它不仅注重高新技术创新,更注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国外最重要的是产业化搞的好,首先突出的高新创新,世界十大跨国种业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份额达到50到60%,加速技术产业化,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由1996年的1.15亿美元增加到08年的75亿美元,年增长率13.6%,为常规种子市场增长率的一倍多。举一个例子,1996年到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74倍,成为近代史上发展最快的技术。 

  第四个特点是市值最大化,全球种子市场价值从1975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65亿美元,主要国家年均增长超过7%,第二个贸易总额,全球种子贸易总额从1975年的11亿美元到05年的近50亿美元。 

  第五个特点也是至关重要,特别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管理精准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生产提质增值,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生产布局全球化,种子加工精深化,生产国家机械化,品质管理极致化,我们的生产质量是很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精准营销降低风险增效,他们借助信息技术,充分了解产品的特性和客户的需求,进行供需精准匹配的营销活动,特别讲到以人为本,我亲眼见到一个大的公司的营销员,亲自到田头教农民打药,亲手背着袋子帮助农业播种,他们是为了了解信息,所以我觉得中国的种业有很多学习的地方。

中国种业的发展前景,发展状况,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

4. 当前我国种业形势如何?

在2月2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总的来讲,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但跟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张桃林表示,保障粮食安全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藏粮于技上,种业包括种子的科研是最重要的方面。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处在我们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所以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要害。
总的来讲,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当前我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的种子都能够靠我们自己来解决,目前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的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猪牛羊等畜禽、部分的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我国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这些都为我们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保障和支撑。
张桃林说,对当前种业形势,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国际的先进水平相比较,我们的种业发展还有不少的不适应性和短板弱项,迫切需要下功夫来解决。

扩展资料
生猪出栏和猪肉供应将逐步恢复到正常年景水平:
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菜篮子”产品的价格,消费者一直都非常关心,这是民生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猪肉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支持恢复生猪的产能,稳定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
按原来的计划,去年年底生猪存栏要恢复到正常年景,也就是2017年水平的80%,截至去年底,已经恢复到92%以上,超过预期12个百分点。所以最近,尤其在“两节”前后才能感到,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上,没有像前些时期那么大幅度的增长。现在市场供应供求总体势头是好的。
下一步,随着新增的生猪产能陆续兑现为猪肉产量,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需关系将会越来越宽松。预计今年一季度,也就是3月份前后,将比上年同期增长四成左右。到二季度也就是6月份前后,生猪存栏可以恢复到2017年正常年景的水平。下半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供应将逐步恢复到正常年景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浙江日报-今年老百姓能否吃到便宜猪肉?农业农村部最新回应

5. 中国种业的介绍

《中国种业》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种业科技期刊。主要以我国种子产业化、良种繁育、种子检疫检验、种子加工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实用高新技术为主。

中国种业的介绍

6. 你对中国种业有什么高见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如何提高种业企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已成当务之急。未来,品种和行业集中度将会明显提升,而不断开发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国内企业制胜市场、与外企竞争的法宝。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种业市场的规模已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50亿元左右。专家预计,随着种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来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900亿元。在10月份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企业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备受关注。内蒙古大民种业的“大民3307”、山东登海种业的“登海605”、北京德农种业的“德单5号”、河南农科院种业公司的“秋乐151”等新品种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大民种业通过独特的两项分群(RT)循环育种方法和环境测试技术育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民3307”玉米新品种,具有米质好、脱水快、抗倒伏、适合机械化收割等优点,推广后很受农民欢迎。当前大民品牌种子在当地农民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同时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南农科院种业公司依靠河南农科院和自身强大的科研优势,自主开发玉米品种20多个,如“秋乐151”、“浚单22”、“豫玉25”等。2011年,河南农科院种业公司出巨资独家买断两个玉米品种“郑单2098”和“郑单538”,其子公司河南金娃娃种业独家买断“郑黄糯2号”玉米新品种的开发权。“郑黄糯2号”是一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是淀粉加工和订单农业的首选品种,该品种继承了“郑单958”高产、稳产、广适和综合抗性的特点,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种子企业奋力前行的同时,也迎来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中央财政将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在兼并重组方面给予税收优惠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表示,通过种子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以及大型企业进入种业市场等多种形式,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若干个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种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成长为可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现代种子企业。   当前,我国前十家种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13%。作为对比,国际种业前十强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占到37%。我国种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尚未培育出国际领先的中国种业公司。   近期,中国种子集团的动作就颇受业界期望。中种集团联合全国52家一流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发起组建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将基础性研究成果与应用性研发有机结合,努力提高育种能力及产业转化能力。目前,中种集团已经在主要农作物生态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夯实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合作各方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放眼全国,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模式已经在各地开始形成。辽宁省农科院与东亚种业集团的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合肥丰乐种业合作成立的“国丰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等就采取了此种模式。有关合作方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了价格补偿标准和后续收益分配,还探索了企业买断知识产权模式、特别许可使用模式和合作开发模式。

7. 种业市场

  《种业市场》周刊是目前唯一面向全国种业发行的的专业性报纸,发行覆盖全国农村市场,深入基层最前沿,单期发行量近30万份,是农资经销商和种粮农民最喜欢看的报纸,读者群集中,广告投入低,效果好。
  发行概况:河南4万、安徽3万、江苏2万、山东3万、湖北3万、山西4万、湖南2万、河北3万、东北三省3万,西南三省1.8万,其它省份4万份。
  订阅读者群体概况:30%乡镇个体老板(含终级农资经销商)、40%村支部及农户、12%省会城市及地级市经销商、8%其它。
  该报“面向种业,服务农资企业,服务农资经销商,服务种粮农民”的宗旨,以振兴民族种业为己任,为中国种业的崛起鼓与呼!以提供信息全面及时,指导企业营销,是种业前沿观察家、观点供应商和营销领跑者 !
  报社通联发行站:
  目前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已建立18个通联发行站。
  主要栏目:
  种业新闻、业界观察、市场预测、品种动态、管理之道、价格行情、实用技术、问题与探讨、特别策划、专题报道、区域动态、农资资讯、农资论坛、农资3.15、农资营销、销售前沿、牵线搭桥、政策解读、高端访谈、企业点击、病虫害防治、理论探索、副刊、牵线搭桥、职场磨砺、实验报告、专家博客、展会信息等栏目。

种业市场

8. 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和生产相互脱节。
2.行业集中度不高。兼并重组,形成集团化规模,是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3.市场化程度低。
  对症下药,增加科研投入,育种技术逐渐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转变的同时,科研显得尤为重要。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保证种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