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2024-05-10

1.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⑨。 【注解】 ① 道:名词,指现象界的道(方法、术),如治国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等。 ② 道:动词,说明、叙述、论述之意。 ③ 道:名词,指创生天地(宇宙)的母体,恒常的道。 ④ 名:名词,指现象世界的物、事、象。 ⑤ 名:动词,命名、称呼之意。 ⑥ 名:名词,指恒常的道。 ⑦ 徼:边界、终结、结果。 ⑧ 玄:幽味深远的意思。 ⑨ 门:产育之门。 【译文】 
“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否则,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实涵义了;“名”是不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来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是天地创始的根源;天地产生以后就是“有”,就由天地产生万物并滋养万物。 
所以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无名无形的微妙;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有名有形之处的真实。 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的同一真理,这两种变化都可以叫做“玄”。 
玄妙深处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玄妙,是产生现象世界森罗万象的物、事、象的产育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2.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

3. 道德经第一章

总纲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案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
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译文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因此虚的要胜过实的,不足的要胜过有余的。它的意义博大,它的道理深奥,它的旨趣深远,天地之间气象分明,阴阳气候依次排列,事物变化缘由显扬,生死预兆彰显。
它们都没有商议而遗留下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相同的,没有约定却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这样的契合,考证它的言辞是那么的奥妙,勘验它的事理也没有一点差错,真可以称是天下大道的宗旨,是养生的起始。
假如天资聪明,可以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人,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人的五脏六腑均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气,最终集中于人的眼睛。骨头的灵气表现在瞳孔,经络的灵气表现在眼珠,血液的灵气表现在眼球白色的部分,肌肉的灵气表现在眼睑,裹携着筋骨血肌的精气与经脉维系在一起与大脑相连,脖子则是关键的连接部位。
所以,令人走火入魔的病邪往往就是从脖子而入,趁着身子虚弱的时候,深深的侵入脖颈,这样就能轻松地随着集中到眼中的精气而进入人的大脑,一旦病邪进入大脑,则出现手颤抖,眼睛花,头昏的现象(这时当停止修炼,不可急功近利)。
一旦病邪开始干扰灵气在人体内的正常循环,那么集中在一起的灵气便会分散,灵气分散则会产生幻觉,看实物会出现双影。
极阴在易经上记作六,说什么九呢。太极生出了阴阳,天地才从混沌中分开形成。六阴已经是到了极点,那么逢七就又归到了起初的天地中去了,天地的西方属于金德,是最清正纯粹的阴,是寒的极盛之地和最初来源。
《九阴真经》偏重招式,《九阳真经》偏重内力。《九阴真经》包含无数神奇招术,诡秘莫测。包含有:内功心法,横空挪移,鬼狱阴风,九阴白骨爪/九阴神爪,螺旋九影,摧心掌,白蟒鞭法,手挥五弦,大伏魔拳和摧坚神爪。

扩展资料
射雕英雄传的正面评价
该剧凭借高还原度、紧凑的剧情和行云流水的武打场面,让观众眼前一亮。(环球网评)
该剧没有过多走小格局的儿女情长路线,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气节、家国大义”的正能量上,从郭靖少年时代的成长,到父辈郭啸天和杨铁心的故事,最终回到国家命运上,尽力将传统的武侠精神、人文情怀与正能量传递给观众。(网易娱乐评)
该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故事桥段、细节处理得清晰,武打动作也精益求精。(《中国日报》评)
该剧还原了金庸原著“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在剧情的推进、人物命运的编写上都稳当、扎实。(网易娱乐评)
该剧将武侠剧中“武”的部分充分展现了出来。不夸张、不做作的武打戏份更是锦上添花。(新华网评)
该剧在艺术视觉和现实逻辑上找到了平衡,剧集整体造型主打“视觉舒服”,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些武侠气概、江湖豪气。(凤凰娱乐评) 
没有浮夸特效,没有大牌明星的新《射雕》树立了一个经典改编剧的典范,给了观众一个重新认识金庸作品,重新感受武侠世界的机会。有志者事竟成,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便是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生,这才是我们现实的江湖。(北青网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射雕英雄传

道德经第一章

4. 读《道德经》第1章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是老子在什么情况下所写?由于时代久远,又多人研究,所以众说纷纭。我以为这不是我们普通人需要去弄清楚的,但《道德经》却适合于所有人去学习去参悟。
  
         五千左右的字,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以及三观认知,真的很难悟得透,但这不影响我们对《道德经》的推崇,因为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去阅读去理解去体会去应用。
  
         在《道德经》的开篇中老子就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什么?多少人倾尽一生也未必能理解一二,这本来就是很玄的东西。
  
         道——博大精深,可谓是涵盖一切。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观察社会演变;我们可以从文学方面来领悟文化升华;我们可以从美学原理去探索美丽追求;我们可以从哲学体系去辩证思维飞跃。
  
         道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主流思想,到秦皇时选用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就被冷落。秦亡后,汉初重新使用道家思想并创造了文景之治。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道家思想再次退出历史舞台。但道家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一直影响着我国文化。
  
         有关“道”的含义,有人说可以理解为规律,但规律又是什么?就不一定说得清楚了。
  
         我们就以规律来说一说,我们都知道农耕的普遍规律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但如果把这个来当人生长或养生的规律就有点牵强了。甚至是农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已经不是绝对了。
  
         当然,这不是否定规律的存在,而是规律只是某一种事物或某一个方面之间存在的关联。
  
         老子所说的“道”应该不只是这样,从“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不管有无都涵盖万物。
  
         也许,是由千千万万的小道汇集成大道,而大道无法!

5.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由走之旁加首字组成,首字上面的两点代表无形的阴阳二气,又是汉字拼音方案的第三声,代表秋实、成熟,首字中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短竖代表运化,下面的目字代表看得见的”有形”。走之旁的一点代表主神、元神。一点在古代汉字中读“主”。走之旁中的“了”字代表休眠,下面的一捺代表复苏、扩张。道是指无形的阴阳二气运化成有形的物质世界,元神随之而来,包围其中。同时,“首”字又代表万物之灵、万众之头领。道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无形的阶段,第二是运化的阶段,第三是有形的阶段。“道”也是无形化有形、有形化无形的过程。
  
 “可”:由丁+口组成,丁本意是劳力者,这里引申为实践,口原意是劳心者,这里引申为理论。
  
 “道可道”的大概意思是万物之灵或者通过理论、或者通过实践、或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对道的三个阶段的局部认知或者全部。
  
 “非”是指跨越三界,穿越三世。“非”同时又指穿越坤地。
  
 “常”:上面的三点分别代表无形的阴阳二气和元神,脱宝盖头表示无形和有形的分界线,下面的“吊”代表悬挂着的日月星辰。悬挂着的日月星辰虽然各行其道,但也有例外,产生碰撞等。
  
 “非常道”的意思大概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常态下的物质的运化推演其三界或者三世之外的普遍现象。“非常道”的另一层含义大概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要被表象迷惑。
  
 “名”:由月+口组成,月主要是行星(如地球等),口是指口实,“名”的整体意思是物质运动留下的轨迹与口实。
  
 名可名,非常名: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物质在常态下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和命名,并推演其三世之外的普遍规律。
  
 “无”:三横代表天地人,四竖代表生养老死阶段,四点底灬代表火(指太阳),“无”是指曾经被火焚烧殆尽了的隐藏起来的浓缩的三才。“无”字中的一撇代表先天。“无”并不是指什么空,它只是一粒种子,因为无光而看不见罢了。“无”是指经历过了的一代又一代、一层又一层与其儿子之间的关系,它为“无中生有”提供了空间。无中生有的概率远远大于无中生有。
  
  
 “天”:在甲骨文中,由像个人字、又像个大字上面加个圆组成,代表太阳。
  
 “地”:由土+也组成,也在古代文字中,像个女性的生殖器官,地指土生万物。
  
 “始”:女子登台,指生养的载体。
  
 “有”:上面是个×,代表爻动、运动,下面是个月,代表行星(如地球等),有本意是指运化中产生了行星。“有名万物之母”:本意是运化中产生的行星(如地球等)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常无”:让元神常住于无中。
  
 “常有”:让元神常住于“有”中。
  
 “观”(观):隹(鸟)+双眼+见,本意是鸟瞰。观太阳系要把主神跳出太阳系,观银河系,要把思维跳出银河系之外,观是指看全局。
  
 “徼”:双人旁在甲骨文中表示“行”,指运行,白指白光、太阳。“方”是指方向、方位。反文旁代表反复。“徼”的本意是指天地万物源自于一道白光而归于一道白光。”常有欲以观其徼”,一指行星反复围绕太阳运行;二指太阳系或者其他恒星系源自于恒星光,最终也灭亡于恒星光中。
  
 “玄”:古代汉字就是两个圈圈加一个重点,这个重点是强调,它落在先天八卦的离卦也即太阳位置,“玄”本意指先天转后天,后天返先天。
  
 “妙”:少女,指生。
  
 “门”:有无之隔,阴阳之界,生死之隔。
                                          
 《道德经》形而上版第一章整体解读:道是无形的阴阳二气运化成有形的物质世界的过程,主神随之而来,包围其中。“道”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无形的阶段(运筹帷幄的阶段),第二是运化的阶段(斗争与争夺的阶段),第三是有形的阶段(现状)。万物之灵或者通过理论、或者通过实践、也或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对道的三个阶段的局部认知或者全局。通过对常态下的物质的运化规律推演其三才之外的普遍现象。三才指天地人。万物之灵通过理论与实践对物质运化的轨迹、规律进行命名或者描述,推演其三世之外的普遍规律。三世指前世、今世和来世。“无”是指被火(太阳)焚烧殆尽了的隐藏着的已经寿终正寝的浓缩的三才。它就像一粒种子,因为无光,只是看不见罢了。“无”是孕育天地的摇篮;“有”是运动中产生的行星(如地球等)“月”是表达行星围绕恒星光运转而留下的痕迹,它是产生万物的母体。如果把元神神游,常住于“无”中,就会观察有形世界的产生的过程;如果让元神神游,常住于运动着的天地之中,就会觉知天地万物运化的归宿。“无”是无和有的共同的源头与场地,“无”和“有”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面;是同一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无形的阶段和有形的阶段);是类似于种子与其生长的植物的关系。“玄”就是先天转后天,后天返先天。就像一个旋转的圆,无(背面)有(正面)轮换,阴阳角色互换。万物在旋转中产生。宇宙众生产生的秘诀就在此。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6. 道德经第一章

曾老讲解:
  
 
  
  
 第一章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要研究道德经,首先要了解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他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个总根源,
  
 只是当时没有文字,他没有办法用任何文字来说明,
  
 所以只好不得已一画开天,
  
 这一画开天那一画现在叫做符号,当时就叫象,可是这一来呀就影响到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非常的执象,很迷那个象,看天,天象,看人,人象,看地,地象。
  
 老子看到这个状况,他就感觉到,如果再这样执象下去,我们迟早会被象困住了,没有办法在继续往前进。那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
  
 因此,他就决定要破象立道,这个道他是要把相破掉然后把道立出来,但是他看到伏羲氏画像大家就执象,
  
  
 因此,他也担心他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就执道了,所以一开始他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非常有警告的意思,
  
 说各位我好心好意把当年伏羲氏所没有办法讲出来的道,我把它说出来,可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是我们心里头,要很清楚的一点,当然这个道,我们现在很清楚,它是代表宇宙万象,
  
 这个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都在里面,因此呢,这个里头的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个常字就变常道,常道就是恒长的道理,这里面有变的部分,有不变的部分
  
 你看这样听起来我们就觉得他跟易经的道理很接近。那老子就说啊,名可名非常名,名呢?
  
 名是名称,伏羲氏当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出现到这个名字,
  
 老子那个时代文字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就有很多名称,那老子就说名可名,非常名,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现在不要受他的影响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字,叫做常名,常名就是他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那叫什么?那叫万物的自性,老子当年讲道,好像很玄妙,
  
 实际上,现在的人呐,你如果跟他讲宇宙有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差不多大家都知道,那他就是本体嘛。
  
 本来就是本体,本体也叫做行上,所以我们现在,对道到底存不存在?道是什么?应该比以前人少很多疑问,
  
 天道是老子所说的东西这句话我们应该很清楚,同样说道孔子多半说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他大概都在讲天道。
  
 天人合一,从他们两个身上,你一定要做很合适的配合,
  
 老子是从天道出发,然后走向人道,而孔子是从人道出发,然后走向天道
  
 但是最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易经》背后的那个道,给它宣扬出来,
  
 道德经它的源头是《易经》,所以道德经第一章它跟易经有什么配合的地方呢?
  
  
 《易经》开了一个易门叫做阴阳,阴阳易之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现在呢?道德经第一章它也开了一个道的门,有无道之门,
  
 所以第一章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有一个无,这两个不完全等于阴阳,否则他就用阴阳不就好了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始跟母有什么不同?始是开端,母是本源,它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
  
 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
  
 这两个不太一样
  
 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做无
  
 但是无里面他会产生万物,这个要靠什么?靠有,
  
 如果没有有,它就产生不了东西,所以无跟有,这两个名词也是我们学习道德经要好好去了解的,所以呀,他下面就劝我们,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的文字啊,实在是很美,你看一个常无,一个常有常无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要我们常常要站在无的立场上来想事情,
  
 你本于无的时候你不离开无,而你要观宇宙天地怎么变化的这种玄妙?这是有可能的
  
 你常常本于有,然后你想要看到宇宙万物,它们看得见部分的变化,这也可以做得到,而两边用的方法都一样,叫做观,这个观不简单,观不是说用眼睛看才叫观,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
  
 我们用眼睛看的其实呀,那还不如叫做见,观不一定要看见,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
  
 你看观世音菩萨你看她眼睛有没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他的观是最高明的,你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来观,要明白的多,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两者同,他告诉你有跟无是相同的,它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为什么名称不同呢?因为它本来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他们两个不同的名字,有跟无不是对立,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相对立的东西,它只有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互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
  
 对立就糟糕了,对立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就尽量不要让任何东西对立,要让它对待彼此尊重,
  
 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老子为什么要在明知后?他马上就讲出无跟有?他就告诉我们,无只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你不要太执着,千万不要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两个是不通的,这两个是对立的,不要有这种观念,比较好。下面呢?
  
 同谓之玄
  
 就是因为它同,所以才叫玄妙,
  
 我想整个道德经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是很重要,叫做玄同,
  
 玄同,现在一般人看不懂,他认为是不同的,但是你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的更深,看的更广,你会觉得那本来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他就是说前面那个玄,你又要把它破掉了,否则你就是很玄很玄
  
 你看现在很多人都说,你看老子玄呀,道德经玄啊,他就是没读懂道德经,所以玄之又玄后面这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那个玄,说,好你认为这样是玄,现在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为什么?
  
 因为他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
  
 那大家一定会想到,哎呀,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讲的天门了,
  
 那本来就是天门嘛,
  
 天门是似有似无,,那个就是道,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
  
 向外观可以观道道用之妙。
  
 这样的我们就把整个的第一章呢,就看的很清楚
  
 有几个要点?
  
 第一个到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第二个常,它是恒常,不能常常变动的,名只是个名号而已,然后无有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就要了解,为什么有跟无是相同的,
  
 所以第二章就要把有给破掉,为什么老子要把有给破掉呢?因为很多人的痛苦之源就是有。
  
 怎么你比我多嘞?怎么你用的东西比我贵呢?怎么你比我升迁快呢?
  
 所有的痛苦都是有来的,所以人如果你不把有给破掉,那你永远痛苦不堪。

7.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8. 《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