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为什么会自杀?

2024-05-09

1. 茨威格为什么会自杀?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茨威格为什么会自杀?

2. 茨威格为什么要自杀?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3. 谁知道茨威格是怎么死的?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谁知道茨威格是怎么死的?

4. 茨威格的简介以及他为什么要自杀?

1、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自杀原因及背景: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茨威格

5. 茨威格怎么死的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茨威格怎么死的

6. 茨威格夫妇为何自杀?

为文学创作而生的茨威格走了,静静地离开了当时那个苦难深重的世界。这位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与宽恕的伟大作家及其妻子的离世,给人们带来悲哀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


狂欢节传出的噩耗


1942年2月,当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全城正沉浸在狂欢节的热烈气氛中时,突然传出了一个惊人的噩耗:居住在如亚贡加里埃斯路24号的一对外籍夫妇自杀身亡,死者正是侨居巴西的奥地利知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及其妻子夏绿蒂·伊丽莎白·阿特曼,消息传开,里约热内卢全城由欢乐的巅峰落入悲哀的深谷。


在事发现场,警察们看到,茨威格夫妇安静地躺在卧室的床上,面容安祥。两个人仿佛睡着了一样,毫无死亡时的痛苦。床头柜上静静地放着药瓶和茶杯。


经验证,这对夫妇约在中午12时至下午4时之间服用了一种叫做“佛罗那”的安眠药而自杀身亡。两个人走得无声无息,斯蒂芬·茨威格死时年届60,而他的妻子夏绿蒂·伊丽莎白·阿特曼死时年仅33岁。


消息传来,原本沉浸于狂欢节中的人们自发组成了送葬队伍,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来为茨威格夫妇送行。载着作家夫妇的灵车进入巴西国家公墓,茨威格夫妇被安葬在国王保罗二世的墓旁,这样的殊荣并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难解的自杀之谜


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明白,茨威格夫妇为什么会自杀呢?


一种说法认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使茨威格夫妇有了自杀的念头。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莫里兹·茨威格善于经商,并因此致富,同时又很有头脑,注重对孩子的文化和音乐才能的培养和发掘。


茨威格从小就敏感、脆弱、害怕约束、向往自由。他很早就在文学上显露出过人的才华。茨威格生性敏感,富有同情心、正义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而这正是从事文学创作所必需的。1901年,他发表了处女作《银色的琴弦》,之后,又陆续发表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家庭女教师》、《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等等。


然而,这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却带给了他深深的痛苦。


1914年6月,正当他在比利时旅行时,世界局势急剧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场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厮杀,给一向爱好和平、自由的茨威格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匆匆结束旅行,回到奥地利,参加反战活动,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然而,战争阴影愈加浓重,茨威格第一次萌生了自杀的念头:“我在写我的遗嘱……德国人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践踏了法国领土,又向巴黎推进,这种行为究竟是天才抑或神经错乱?世界从未如此疯狂,此刻,我感到经历的一切不过是儿童嬉戏,我只能在昏睡中消磨时光,什么都不想知道,什么也不想经历,这是我至今度过的最可怕的日子。”


4年后,一战结束了,欧洲局势暂时平稳下来。此时的茨威格从战争的恐惧中慢慢恢复过来,他害怕战争的再次来临。他在奥地利远离城市的萨尔茨堡里买了一幢房子,又开始了专心创作。这里风景怡人,交通便利,安静祥和,非常适于他心情的平复。


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政权,开始对外侵略,发动战争。纳粹首先将打击矛头对准犹太人。在国内,茨威格、海涅和托马斯·曼等犹太作家的作品首先成为被查禁与焚烧的对象。这位曾经拥有广大读者群的著名作家不得不离开德国,前往英国避难。1933年10月,茨威格与夫人弗里特丽凯来到伦敦。在伦敦的难民营里,夫人为他挑选了一位德国姑娘夏绿蒂·伊丽莎白·阿特曼做他的秘书。夏绿蒂性格坚毅、温文尔雅。由于从小受哮喘病折磨,她身体虚弱,性格内向,与弗里特丽凯的活泼、爱打扮、好交际、讲排场的性格特点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38年,茨威格与妻子弗里特丽凯分手,1939年9月6日,他与夏绿蒂正式结为夫妇。1941年他们正式迁居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然而,尽管茨威格远离了战场,但他仍然能听到很多关于战争的消息,为了摆脱战争的困扰,在1942年2月巴西人欢庆狂欢节时,茨威格却同妻子双双服毒自杀。


人道主义理想的破灭


关于茨威格夫妻双双自杀原因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他们人道主义理想的破灭。


一战中,茨威格还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及信仰,但二战时,希特勒的上台,让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完全破灭了,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


茨威格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着眼于人的命运、人的内心,他对那些被社会唾弃,被生活压迫得扭曲变形的灵魂充满了同情。他对不幸命运的描写,对饱经忧患灵魂的刻画,有些就是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读起来扣人心弦。


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令世界血流成河。1940年7月,茨威格在给托马斯·曼的信中写道:“……我在此(指美国)的时间少得可怜,我利用这屈指可数的日子为拯救苦难中的朋友们,也包括我的前妻,尽点微薄之力……承蒙您的一片诚心。询及我今后的去处,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本想回到英国……我简直没有精力在大使馆的官员们面前为申请逗留或延长逗留期限再折腾了,要么风暴结束,要么自己结束自己。”


这个58岁的老人已经饱受战争之苦了。


这个一向视脑力劳动为最高乐趣的人,在移居巴西期间,尽管物质条件十分优越,却感到精神上的折磨一日比一日难以忍受。而且,二战的爆发使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理想完全破灭。他不再期待“旭日东升”的景象,他已没有耐心去等待和平的来临了。为了摆脱这种等待的折磨,他决定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业已日趋毁灭。”


也有人认为:茨威格夫妻双双自杀,也是由茨威格本人的性格造成的。


茨威格从小就不喜欢被颇多的学习生活所束缚,但又不能违抗父亲的命令,所以只能在学校里学习。他认为,“……学习就是恐惧、严肃、折磨、压抑和牢狱。世界仿佛一片灰暗,我们凝视着自由,犹如希望的熠熠繁星……可是,这里是网,它束缚着我们的命运,如此严格的纪律禁锢着应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世界,我们从未摆脱那种桎梏,内心深深感到它的约束。”


茨威格天生的性格很适于文学创作,但是在文学上影响他最多的却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受其影响,茨威格在作品中善于进行心理分析,他有意忽略外部世界、客观环境、自然风光、细节描写等琐屑之处,倾注全力将视角对准人物内心,采用内心独白、现身说法、自由联想、书信表白等方式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对灵魂的剖析,对内心的深刻揭露,是心理分析的特征。茨威格的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品非常让人叹服。而且,从这类作品中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家。


茨威格是一位毕生追求人道主义理想与精神自由的作家,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他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与宽恕,厌恶金钱社会的尔虞我诈、虚伪、自私与冷酷。


为了让人们理解他自杀这一举动,茨威格在遗言中这样说:“及时地而且以真诚的态度结束生命。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地球上最善良、纯真的欢乐和个人的自由始终是至圣至美的。向我所有的朋友们问好,但愿他们历经长夜后能见到曙光,而我这个惯于性急的人就先他们而去了。”


他的妻子夏绿蒂·伊丽莎白·阿特曼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她忧郁内敛,对丈夫既崇拜又感激,丈夫选择自杀,她也不会独活于世。


由此可见,茨威格夫妇是由于他们的人道主义理想的破灭而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