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2024-05-13

1.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
  
  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我称之为“赢了再打”。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一定要仔细省察呀!
  
 
  
 孙子提倡把敬畏心提到首要的高度,做事情尤其是下决定的时候,人要有敬畏心,因为你的决定关系很多人的生死。
  
 
  
 《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也。”孙子之胜,都是先胜于庙堂,而不是夺胜于战场,从出发点上,就轻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战先胜,不战而胜。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
  
 “地”是下知地利
  
  将”,是委任贤能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二,是所谓夜观星相,望云望气,龟灼占卜;三,是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第一层是大形势、大战略,
  
 
  
  第三层利用气象为武器作战
  
 第二层说得最多,但都是宣传给别人听,“以惑下愚”,自己从来不信,如姜太公所言:“智者不法,愚者拘之。”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凡用兵,贵先知地形。知远近,则能为迂直之计”,是直走还是迂回。知险易,则能审步骑之利,哪用步兵,哪用骑兵。“知广狭,则能度众寡之用”,哪里可以展开兵力,哪里可以一夫当关扼住咽喉。“知死生,则能识战散之势”,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什么是“智”?
  
 智能识权变,识变通
  
 了解自己的力量极限,衡量天下大势,谋计于庙堂,变通于战场
  
 
  
  什么是“信”呢?
  
 信,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什么是“仁”?
  
 
  
 就是 爱人悯物,要爱人,还要悯物。
  
 
  
  勇,就是决谋合战,当机立断,勇往直前。
  
 
  
 严”,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名将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儿杀人立威,最好是杀皇上的亲信,杀那些自以为“有靠山”的人。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
  
 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
  
  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准备是自己的事,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鼓舞士气。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敌人如果不犯错,我们就很难赢。
  
 
  
  称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贪,戒忿,戒急
  
 贪心,就会失去越多;忿怒,就容易有难;急躁,就会摔跟头
  
 
  
  下判断、做事业,要把握两条:趋利、避害。趋利和避害的权重,应该至少是相当的,五十对五十。但是,往往都成了七比三,甚至九比一。为什么,因为利往往在明处,在眼前,让人激动;而害在暗处,在远处,让人心生侥幸。
  
  不要让你的欲望来左右你对利害的判断。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行动才有机会。却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动必有代价。
  
  所以当敌方实而强,我们一要防备避战;二要耐心忍耐;三要外交协调;四要伺其虚懈,等他犯错,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当你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领导者要随时注意,保持团队的紧张状态,看他松懈了,就要把发条给他紧一紧,因为松懈就会失败。特别是在战场上,敌人挖空心思都在研究你什么地方会松懈。你认为没问题,可以放松一下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他的研究结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2. 书摘笔记 《华杉读透孙子兵法》(一)

 @(孙子兵法)[华杉读透孙子兵法] [兵法] [格局拓展] [思维]
    这本书 的开始的目录和其他书的目录都不是很一样,细读一下,其实真正的精华已经被提炼到这些看似长长的目录中了,将这些目录的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一张最好的学习地图和日后的对照表。
    孙子兵法 中的“计”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这里的计和“三十六计”中的 计 不是一回事。 《孙子兵法》 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   “计”是计算实例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做 “五事七计” 。

3.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笔记9《兵势篇》

这篇《兵势篇》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以正和以奇胜的战术原则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分开的战法!第二,是讲什么是“形”什么是“势”,他们有什么区别,“势”怎么用?
  
 什么叫以正和以奇胜呢?华山说这个“奇”在这里读奇(ji),奇数的奇!古代人把这个“奇”称为余奇,也就是多出来的!以正和以奇胜,说的是关键时候要多一只预备队,奇兵就是预备队!那什么是正兵?什么是奇兵,曹操注释《孙子兵法》这样写的:先出的为正兵,后出的为奇兵!
  
 两个军队打仗,正兵先打;关键决胜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就是奇兵,这就叫做出奇制胜。
  
 华杉说如果你理解正兵怎么打都行,关键时候靠奇招妙计取胜,那你不但孙子兵法没学好,他说你的价值观都有问题。用预备队这个地方,《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兹也有同样的说法:双方留下的预备队的对比,往往是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孙子说:凡是战争都要正军和预备队分兵!正兵和奇兵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正兵可以变成奇兵,奇兵也可以变成正兵。善于用正奇分兵的将军,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正兵和奇兵有一个基本的战斗原则:分战法。也就是凡是战争一定要分兵,不管多少都要分兵,几十万大军要分,一个班打一个山头也要分。
  
 这里华杉讲,韩信背水一战,背水的那一股部队只是他的一支奇兵,在这一场战役里,韩信一共用了三支奇兵一支正兵,正兵合战,奇兵再上,正兵败下来跑到水边和背水一战的奇兵部队又形成正兵攻回去,再出两千奇兵夺了敌营,最终打胜了赵军。华杉说如果是光水边这一支部队,不管他再怎么鼓励士气,背水一战,都会被敌人冲到河里。
  
 这一节里有一个词华杉说很多人都误解了,“守正出奇”这个词,这个词孙子兵法里面是没有的,是后代人解读出来的,华山说说这四个字的人的价值有问题。守正就是平时按规矩办,出奇就是关键时候可以不遵守!这叫什么?华杉说原则就是要用的坚守。《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兹也说:制定原则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
  
 这一小节就讲到这里,华山说奇兵是预备队、说守正出奇的人价值观有问题。原则就是用来坚守的,而不是用来放弃的!好,下节更精彩,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笔记9《兵势篇》

4.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我们都误解孙子了

这本书主要是华杉结合历史上众多为《孙子兵法》做注解的人的想法,再加上自己的观点写成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孙子兵法》说的是这么一回事,在生活、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应用。
  
 先来澄清几个容易被误解的点:
  
  1. 凡战者,以正合 ,以奇胜。 
  
 “以奇胜” 正确读音是 yi ji(一声) sheng,而不是奇怪的奇,这句话说的是凡是打仗的人,都要分兵,分为正兵和奇兵(预备队的意思,也就是不要把牌一下打完),就是留一手的意思,这一手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使用。
  
 著名战例就是韩信的背水之战(也被误解的很深),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仅在于韩信是一反常态的背水列阵,而在于韩信准备了后手(提前准备了一支兵绕后包夹)。
  
  2.三十六计 
  
 36计和孙子兵法没有任何关系,充其量是人们把一些经典的战例升华为谋略。
  
 孙子兵法的宗旨其实是不提倡这些的,但可以在特殊关头使用。
  
  3.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这次成绩好就说明这段时间的学习有成效吗?下一次呢?
  
 这个产品卖的很好,说明产品设计的好?将来会一直盈利?
  
 都不一定,而是我们要自己心里清楚,目前的“胜利”是暂时的,可能是“偶发的”,关键是自己的实力有没有增长,能不能笑到最后。
  
 分析胜利的原因,是哪些方面造就的。
  
  4.以少胜多的幸存者偏差 
  
 平常我们都喜欢以少胜多的战例,包括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往往这些战争才能成为我们的谈资,“逆袭”“绝处逢生”往往更能吸引人眼球,但是这往往就是幸存者偏差,或者说 沉默的螺旋。 
  
 就是吸引眼球的才能被媒体曝光,被世人时常拿来评说,而剩下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是以多胜少。
  
 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翻译:
  
 所有的用兵之法意思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所以呢,不是说我觉得我能打,我想打就去打,这是拿人的生命开玩笑(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是要事先周密计算,在能胜利的时候再打,先胜而后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每战必胜,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如何胜?

5.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

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
  
  “虚实”,需要注意的是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敌人有弱点,我也有弱点。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实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一点都不虚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备不好,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关注点、精力,也是有限的。
  
 学习虚实,我们也不能只关注别人的虚实,而以为自己都做实了。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先抵达战场,等敌人来的,就比较“佚”。“佚”同“逸”,士马闲逸,士兵和战马都比较安逸,都休息得比较好,精力充沛,有利地形也占了,得了地势,等敌人来。
  
 
  
  后来的呢,好地方被对方占了,长途奔波而来,可能马上就要接战,这就比较劳累。
  
 
  
 
  
  “致人”,让敌人来;“致于人”,到敌人那儿去。“善战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敌人有虚有实,我也有虚有实,作战必须以我之实,击敌之虚,那就需要调动敌人,让他化实为虚。
  
 
  
  让敌人来,我打主场,他打客场,怎么能让他自己来呢,就是“利之也”,以利诱之。
  
 
  
  不想让他来,或要把他调离战场,那就攻其所必救,害其所急,他必然顾不得我,要去救自己的急了。
  
 
  
  要我佚彼劳,如果他也佚,就要想办法让他劳,让他疲于奔命。
  
 
  
  想办法让他饿。
  
 
  
 
  
  曹操说:“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总结: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弃。
  
 
  
  “出其所不趋”,“不趋”,来不及救,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趋其所不意”,急进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要保证守得住,就是他不进攻的地方,我也要严密防守。他攻东,我若不守西,万一他是声东击西呢?
  
 
  
 
  
  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该守哪儿;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该从哪儿攻。
  
 
  
 虚实之道,太微妙了,至于无形;神乎其神,至于无声。敌人看不见你,也听不见你,任由你“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守则藏于九地之下”,神出鬼没,执他于股掌之间,只能束手就擒。这你就掌握了敌人的命运。
  
 
  
  发动进攻又要让对方无法抵挡,是对阵相持之际,看到他的虚隙,急进而冲之;得手获利之后,迅速撤退,环壁自守,让对方无法追击。
  
 
  
  我想跟他战,他虽然高垒深沟,还是不得不出老营跟我野战的,那是因为我攻打他必须救援的地方。他知道我是调虎离山,围点打援,但他还是不得不来,因为我攻打的地方他不能不救。
  
 
  
 
  
  我不想跟他作战,就是在地上画条线,他也不敢过来,那是因为我能让他对要来的地方心存疑虑,不敢来。
  
 “乖其所之”,就是在他要来的地方装神弄鬼,让他疑神疑鬼,本来可以来的,不敢来了。
  
 
  
 
  
 “形人”,这里“形”是动词,意思是让他暴露出形,用各种侦察手段,或调动敌人,让他暴露出实情来,对他一目了然。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打他几枪,看他反击的火力点在哪儿。
  
 侦察不是盲目的调查,而是有目的的验证。
  
 我无形,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让他看不出我的军形,不知道我的虚实。这样他就要处处分兵来防备我,而我能集中兵力对他虚的地方,所以我专而敌分。
  
 
  
 要兵力占绝对优势才能打。双方兵力相当怎么办呢?就是靠虚实,避实击虚,让敌人分兵备我,他分散,我集中,攻其一点,就以十击一了。
  
 
  
 “约”,就是少,就是有限。我们对敌方虚实一目了然,能集中兵力,而敌人不知道我会从哪儿来,要到处分兵把守,能跟我们对阵作战的敌兵就少了,我们就能以众击寡。
  
 敌人不知道我从哪儿来,不知道交战地点在哪儿,他需要分兵防备的地方就多,备得越多,能投入与我战斗的兵力就少。所以他加强前面的防备,后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后面的防备,前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左面的防备,右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右面的防备,左面的防备就弱了。前后左右到处都防备,则前后左右到处都弱了。
  
 
  
 
  
 兵少力薄,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兵多力强,是因为能使敌人到处戒备我军。
  
 
  
 
  
 能预期在哪儿打,预计什么时间在那儿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交战。
  
 
  
 不知道敌人何地会兵,何时接战,则所备者不专,所守者不固,忽遇劲敌,则仓促应战,左右前后都不能相救,何况前军后军首尾相距数里数十里呢?
  
 
  
 在我看来,越国兵虽多,又有何益于胜利的取得呢?
  
 《孙子兵法》是孙子写给吴王阖闾的,吴越是仇国,所以针对越国来说。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人为取得的,敌人虽多,但也可以让他无法战斗。
  
 
  
 
  
  就是分析敌我双方计谋,推算谁得谁失。
  
 
  
 作他一下,激他一下,看他哪动哪静,便知他虚实。这就像我们说的火力侦察。
  
 
  
 “形之”,就是让他现原形,让他暴露出军形来
  
 
  
  要角量双方的人数、粮草、装备。他人比我多,粮草比我充足,装备比我强大,我就不要轻易攻击。一定要避实击虚,避坚攻脆,避难攻易。
  
 
  
 
  
 “形兵”的“形”,是示形、佯动,佯动也可能随时变成真动,都不一定,是故意表现出来的假象
  
 “形兵之极”,示形的极致,变化无穷,达到无形的境界,敌人无法判断,或接受了我们给他设计的“判断”。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即使有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深间也不能窥视。因我强弱不泄,纵有智谋之士,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
  
 
  
 “因形”,因,是因地制宜的因,因形,就是因形制敌,根据敌人的军形,来随机应变,定策取胜。
  
  “错”,李筌注解说“错,置也”。“错胜于众”,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不能了解怎么取得胜利
  
 
  
  我怎么用兵,用怎样的军形取胜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大家就不知道。下一次敌形不是这样了,我因形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而且因形而变化无穷。
  
  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你看见人家是怎么取胜的,学得一模一样照做,最后却落得惨败。为什么,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情况,才那样做的。等你做的时候,所有条件情况都变了。而且你所看到的他的举措,不是孤立的,还有其他前提条件配合,你都没有,就照猫画虎,以为别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亏了。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
  
 
  
 
  
 
  
 
  
 作战的方式,就像水一样。水的流动规律,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实击虚。
  
 
  
 水根据地形来决定奔流的方向,兵根据敌情来决定制胜的方案。
  
 
  
  敌人在变化,我也因敌而变,所以兵无常势,就像水无常形,遇到方,水就方,遇到圆,水就圆。能根据敌人的变化来制胜的,那就叫用兵如神。
  
 
  
 
  
  五行相克,金木水火土,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没有哪一个季节能持续一整年。昼有短长,月有圆缺。孙子最后打个比方,五行、四季、日月都盈缩无常,何况兵形之变,怎能安定呢?
  
  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篇)

6. 《华杉讲透 孙子兵法》-第五章 兵势第五-摘录

 孙子讲的势,更是人为地制造出一种势态,俗话说“造势”,就有点这个意思。
   造势,然后“任势”,用这种制造出来的势态去驱使团队,甚至呼天唤地。孙子更强调通过造势去影响人的心志,所以荀悦所讲的情其心志可否———在《孙子兵法》中其实也包含在势里面,不管他心志行不行,只要给他造成那个势,他不行也得行!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把士兵造成置之死地之势,他的心一横,也就拼死作战了,
   《孙子兵法》里讲的“势”,如果说要用现在的话来讲的话,一是讲 战术 ,二其实主要是讲 管理 。
   我们可以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 控球的就是正,跑位的就是奇 。球一旦传出去,正奇就转换,接到球的变为正,刚才传球的变为奇。正兵攻到边线,对方中路出现空档,胜机出现,传中,禁区内的奇兵转正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奇,制胜,射门,进了!
   足球场上只有十一人,就有无数个奇正。项羽只剩二十八骑,也分一奇一正。小部队有奇正,大部队也有奇正,哪怕你有一百万军队,不分奇正,还是会败。再看一个战例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率八十万大军伐晋,在淝水边列阵。谢玄只有八万兵。他派使者跟苻坚说,你把军阵列在河边,我渡不了河,咱俩没法交战。你稍微退一退,让出点地方来,让我渡河,和你一决胜负。
   苻坚同意了,指挥军队退后,后面的部队不知道怎么回事要退军,以为前面战败,一退就乱了。谢玄渡过河来,摧枯拉朽,大破秦军。
   苻坚错在哪?
   人人都说他愚不可及,人家喊你退,你就退?
   苻坚当然不会那么傻,他有他的算盘,他和苻融商量了,假意同意谢玄,退一退,让他渡河,但不是等他都渡过来。等他渡了一半,铁骑掩杀过去,就把他们都消灭在河里了,晋军根本没机会上岸。
   “兵半渡可击”,这是教科书式的战法,没问题的。
   问题在哪里呢?在于没有分兵,没有分奇正。退可以,侧翼应该留一支奇兵。如果正面有什么问题,或者谢玄居然上了岸,杀过来了,侧翼给他拦腰击,他还是占不到便宜。
   苻坚太大意了,实在没把谢玄当回事。他想就稍微退退,赶紧让他来,渡一半把他们都按死在河里得了,就没作奇兵安排。
   但是谢玄有奇兵,就是朱序。
   朱序本是东晋将领,之前和前秦作战,兵败被俘,投降了苻坚,苻坚用他为将。这是苻坚覆亡的根本原因。他的性格,是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手下带兵的,一半是朱序这样心怀异志的人。
   淝水之战前,苻坚派朱序去劝降谢石。朱序得了机会,见了谢石,跟谢石说,秦军虽然号称八十万,但还未集结完毕,如果尽快作战,击溃秦军前锋部队,是有机会打败苻坚的。谢石、谢玄得了朱序情报,这才赶紧安排速战。
   苻坚挥旗指挥军队退却,后面的部队不知道怎么回事,谢玄的奇兵朱序就起作用了。朱序大声惊呼:秦军败矣!秦军败矣!”这时候根本还没接战。秦军看前面在退,听后面在喊,心惊胆战,狂奔乱逃。晋军就渡河过来了。苻融纵马去喝止逃兵,运气不好,马失前蹄,摔下来了,被晋军所杀,秦军就真崩溃了。
    善射者不靠百步穿杨 !
   战,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工夫,都在研究这一击,蓄积这一击的能量,打磨这一击的箭头,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而不是乱箭齐发。因为准备好的,其势险、其节短的一击,能保证必中,而且只需要射一箭。而乱箭齐发,不仅射不中,一大堆人,每一支箭,都要花钱花精力。
   《孙子兵法》后面有一句,叫“不动如山”,这主帅不能动,主帅一动,往前动是胜利了,战斗结束了;往后动那就是全军溃败了。所以就算敌人杀到主帅面前,有那握兵上去抵挡,主帅是不能动的,帅旗是不能倒的,主帅一动,帅旗一倒,军心就倒了,那就大家都逃吧。   当然该逃的时候也得逃。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无论向对方展示出什么样的军形,敌人总是听从;给予敌人一点小利,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诱动敌人,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
   战例是曹操的“锦囊妙计”。
   曹操征张鲁于汉中,留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守合淝。临别前给护军薛悌留了一个信封,说敌人来了再打开。
   曹操大军离开没多久,孙权就率十万人来取合淝。四位大将赶紧打开信封,里面写了:“如果孙权来,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要出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张辽懂了,他说:“丞相出征在外,如果等他来救,我们城已经破了。丞相这是叫我们乘他兵势未合,先给他一下,折其威势,然后可守。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李典和张辽两员猛将,乘孙权立足未稳,即刻出战,果然大破孙权。
   吴军夺气气势没了。张、李二将再回城中守备,守军心安气盛,孙权挨了一棒,再重新收拾军队来攻城,攻了十天攻不下,自己撤退了。
   孙盛评论说:“兵者,诡道也。”合淝之守,孤军无援。如果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他人多,必有惰性。我以亡命之师,击他贪惰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则必固矣!所以曹操杂选武力,参以异同,事至而应,一切如他神机妙算。
   李世民的大将李靖说,兵有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
    气势是什么,首先是你内心强大,然后别人也认为你强大 。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谈判中,都有体会,关键是气势,气势就是权力,如果别人见了你,就先让你三分,你就先赚了三分。有些明星耍大牌,明明是无理取闹,别人也认了,这就是屈服于他(她)的气势。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揣着百万英镑的支票,就可以到处白吃白喝,也是气势。
   气势不是虚的,是真的,是实力积累出来的。虚张声势是装不出来的,比如那百万英镑的气势,关键在于那百万英镑的支票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气势就起不来。每一个成功人士,都能体会到自己气势的变化,那真不是虚的,越成功,社会越认可你,你气势越大,所向披靡,做事越顺。
   气势,一是实力作底,那叫有底气,有底气,气势才上得来。然后呢,就是别人得认,被你的气势压倒,压不倒,那就还得较量较量。
    地势,是占尽地利,这是你的王牌,这张王牌抓手上了,不管他天大本事,谁也无法跟你抗衡 。你如何能得到这张王牌呢? 就是谁也没看到它的价值的时候,你先占了 。那地,一直在那里,就像那牌,一直在那里,谁摸到是谁的,关键你得知道那张牌是王牌。就像诸葛亮失街亭,街亭就是王牌,就是地势。街亭在,地势就在。街亭没了,地势就没了。地势没了,怎么打也没用,只有撤退。
   第三,因势。因势,就是因人之势,根据对方的势,来因势利导
    善战者,任势不任人,任势而后择人,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才是领导力所在 。

7.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9条思想精要。
  
 1、孙子兵法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是计算的计,是现代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威胁机会。5事7计从5个方面7个科目进行打分,分多分少的败。
  
 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
  
 4、要能等待能忍耐。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
  
 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叫平定天下。
  
 6、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7、诡道不重要。
  
 8、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抓基本面,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人民支不支持。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将是委任贤能。法是军法。
  
 7个计算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为将者的大部分工作是制定军法。包括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人事制度,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兵家思想讲究一战而定,战争不是打来打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形变化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贪、戒忿、戒急。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所以当敌方实而强,我们一要防备避站,二要耐心忍耐,三要外交协调,四要伺其虚懈,等他犯错引他失误,五则看准时机一鼓而下。
  
 观古今兵法就一句话,多方以误之。
  
 
                                          
 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降低战争成本。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又回国征兵。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中间就吃敌人的。
  
 杀敌靠愤怒,夺敌靠奖赏。
  
 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对方的计谋。
  
 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猪,你就跟着做猪。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谋攻就是某全利原则,自己不损失,敌方资产不损失。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战非攻非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战而毁人之国。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非久是什么意思?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有绝对优势兵力才打,10倍优势才打包围战,五倍优势才进攻,没有绝对优势,比如只有两倍优势那就要调动敌人,让他分兵,分割它,形成我方更大优势再打。兵力相当,两军遭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跑会怎样?你坚守不跑就会被敌人擒了。
  
 守的人能以一当十,攻的人当然至少要以十攻一了。5则攻之,三分攻城,二分出奇取胜。
  
 必胜不可知,必败则是可知的。随时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能不能得手。当你认为有几分把握的时候,先自己减去三分一厢情愿分再想想。
  
 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家的心愿,那样行事可以成功,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则很少能够成功。
  
 没有预先准备,没有周密防备,那是不可以带军队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埋下伏笔,机会来的时候,你都准备好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形是在战前,势则是在战斗中。做事先看形,行不行。做起来就靠势。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守和攻从企业经营来说,就是讲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问题。你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是攻,深耕在一个领域就是守。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就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
  
 势讲的是管理和组织架构,孙子强调通过造势去影响人的心智。
  
 兵有三势。气势地势因势。
  
 善战者,任势不任人,任势而后择人。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
  
 林彪的战术原则里就有一点两面、三三制、4快一慢、三猛战术。一点两面,一点是集中兵力猛攻一点,打垮敌人,两面是两面或多面包围,不让他跑掉,消灭它或留一面给他跑在路上消灭它。4快一慢。一慢是总攻,开始时间要慢,没准备好不动手。4快,一是向敌前进要快,二是咬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如看地形筑工事捆炸药布置火力等一定要快,三是突破后扩大战果要快,4是敌人溃退后追击要快。三猛就是猛打猛冲猛追。
  
 最后总结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和因敌制胜是一对辩证关系,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我调动你,不是你调动我。做到极端是我不管你怎样,我只管我怎样。首先是不被敌人调动,没机会就熬等,甚至不打也行,一定是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因敌制胜是根据你的调动来决定我的调动,这样做就特别容易被敌人调动。
  
 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都必不可少,该认输得认输,该服气得服气,别不服也别想捞回来,特别是不能下老本去捞。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再往前推会发现训练也是战斗的一部分。在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的时候,更加要小心看看自己是不是其实很脆弱。
  
 博弈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只看到双方的博弈和利益诉求,而是扩大游戏的参与方甚至改造这游戏,把更多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人和利益拉进博弈游戏中来加大我方的博弈筹码。
  
 有利原则是我们行事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不要管之前怎么样,唯一需要把握的就是下一步怎么做对我有利。
  
 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
  
 战略的6个层次。第一是政策,所谓政策就是我是谁,我代表谁的利益,我的行事方针。第二才是战略,战略是我在哪?我要去哪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线路图。甚至讲战略先胜而后战,赢了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战略。第三是大战术。孙子讲以正合以奇胜。第四是战争勤务。也就是后勤保障。第五是工程艺术。也就是攻守艺术。第六是基础战术,什么情况?怎么打?也就是战术工具箱,经常用来培训员工的。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自己在做决策的时候,只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每天忙的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这是猴子掰包谷没有多大成就,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一个团队就要有互相驯养的意识精神和仪式。如果在士卒对你还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用处罚去管理,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了。
  
 古代出军前要杀人祭旗,不是杀敌国人质。他自己内部不听令的,才是立军威立军法让三军听令。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斩杀对象呢?最好是跟皇上有点关系的宠臣。
  
 斯大林的内部清洗在理论上就是保持组织强大的手段,如果没有选举机制就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一回。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功 
  
 从散地轻地争地的战法,我们看到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是治气。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次是夺其所爱。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来势凶猛的不会长久。
  
 战胜容易,守胜就难。战胜之后一是要巩固战果,而是要修明政治。
  
 凡是能花钱解决,都是代价最低的,在间谍上花钱最多,又是最节省的。
  
 你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多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如果你想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是一厢情愿,是最没出息的想法。
  
 但我们真正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
  
 不能用事物的一般规律经验来猜度,因为任何例外都可能发生。
  
 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是诱使敌国乡人做间谍。内间是利用对方的官吏。反间死间生间。反间最重要,是关键。
  
 得到什么人都不如得到对方的人。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8.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谋攻篇)

谋什么呢?
  
 是谋利害关系,趋利避害。
  
 
  
 把敌人围起来,让他绝望,认清形势,投降,那是最好不过。他若作困兽之斗,我们攻城击破他,那就要付出代价,得到的也不是全城,而是一个破城。更何况,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不一定能胜利。
  
 
  
 
  
  “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一百人,伍,是最小战斗单位,五个人。这就是说,不管到哪一级,一国、一军、一旅、一卒、一伍,都要求全,以不战而胜之为妙。
  
 
  
 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战而定,打一仗就解决问题。
  
 
  
  “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计谋双方都有,双方都是谋定而后动,把敌方的谋伐掉,他就动不了了。
  
 “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伐掉他的念想,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了。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
  
 
  
 “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
  
 
  
  “其次伐兵”,那是“伐谋”“伐交”都弄不成,再不得已才动刀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
  
 
  
 修橹轒辒(fén wēn)”,“橹”是大盾,可以挡住整个身体的。“轒辒”,是一种四轮的攻城车辆,蒙以皮革,算古代的装甲运兵车吧,里面可以藏几十人,一直推到城墙下。其他器械,如飞楼、云梯、板屋、木幔等等,准备这些东西至少得三个月。
  
 “距堙”,是土方工程,堆土为坡,可以登高和守城的士兵作战。其他工程如挖地道、搭桥越壕、运土填壕等等,作这些准备也得三个月时间。
  
 攻城是个慢功夫,是个细活儿。如果大将是个急躁性格,搞“蚁附”战术,士兵死了三分之一,还攻不下来,那是灾难性的。
  
 “蚁附”,顾名思义,就是步兵密集强攻,像蚂蚁一样往上爬。
  
 
  
 
  
 孙子这里总结“谋攻”,谋攻就是谋全,全利原则,自己不损失,敌方资产也不破坏,全取其利。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战,非攻,非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战而毁人之国。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孙子兵法》的出发点,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非战”“非攻”最后还强调一个“非久”。什么意思?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孙子是非常强调兵力原则的,有绝对优势兵力才打,十倍优势才打包围战,五倍优势才进攻。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这意思。
  
 
  
 没有绝对优势,比如只有两倍优势,那就要“倍则分之”,调动敌人,让他分兵,分割他,形成我方更大优势再打。这就是毛泽东的运动战: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兵力相当,两军遭遇,敌得住,就战之。敌不住,就逃之夭夭。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不跑会怎样?“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你坚守不跑,就会被敌人擒了。
  
 
  
 《孙子兵法》里最著名的那句话:“以正合,以奇胜。”
  
  奇”不念qí,念jī,数学里奇数偶数的奇,又叫“余奇”,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出奇制胜,就是正兵先打,主帅在指挥所观察,等到关键时候“出奇”——投入预备队——“制胜”,解决战斗。
  
 
  
 
  
 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这里的“周”和“隙”,有三层意思,第一,“周”是才智俱备,能力全面,“隙”则是能力有欠缺;第二,“周”是行事周全,“隙”则是有缺漏;第三,“周”是周密,谋不泄于外,“隙”则是形见于外,让人家看到了你的虚实,钻了你的空子。
  
 
  
  孙子接下来讲了国君的三个“不知”
  
 
  
  第一个“不知”,不知道军队不可以进,你逼他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退,你逼他退。
  
 
  
 第二个“不知”,是不懂得军队事务,却要参与军队管理。 治军和治国,游戏规则不一样。
  
 
  
  第三个“不知”,是不懂得军队的权变,却要参与军队的任命。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讲的是知胜之道,不是制胜之道,这还是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而是在必胜条件下一战而定。所以第一条就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动手之前,你要知道能不能赢。
  
 
  
 “知胜五道”第二条,“识众寡之用者胜”。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胜。
  
 识众寡之用,就是能带兵,能带队伍,概括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
  
  二是你能带多少兵。
  
  三是兵怎么带,怎么用。
  
 
  
 
  
  “知胜五道”之三:“上下同欲者胜”。
  
 对于企业来说,要始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不要总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而是实实在在为消费者建起别人做不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这就百年品牌了。
  
 
  
  “上下同欲者胜”。如何做到呢?
  
  君臣之间,不要讲感情、报恩、爱戴之类,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
  
 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让坏人为了自己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在道德品质是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让好人好上加好再加分。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
  
 
  
 
  
 知胜五道”之四:“以虞待不虞者胜。”
  
  “虞”,是预料、预备、防备的意思。成语“尔虞我诈”,就是相互防备,相互欺骗的意思。
  
  我们经常听见人说:“我白准备了,白浪费了。”这个观念就是兵法要反对的。《兵法百言》:“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得实尝。”宁可我白准备,也不能让他万一来了,让他得手。
  
  绝大部分准备,都是“白准备”,因为准备本来就是“不防一万,只防万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准备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准备”。
  
 作战就那一下子,我们99%的工作,都是准备工作。这个道理太深了。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战利品的多少得失,时间、资源的分配,总是向收割倾斜,不是向准备倾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这是“知胜五道”最后一条,将领能干,君王又不干预者胜。
  
 
  
 
  
 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那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即前面讲的五个知胜之道,五个方面,都清楚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对比。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战胜概率是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则胜率为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