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2024-05-10

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始于协作机制创新,抓手则是发展规划的一体化,长三角将创新体制机制,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正驶上快车道。

报道称,6月1日,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主题的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上海嘉定区和江苏昆山市、太仓市日前签订协议,联合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就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生态治理、小城镇发展编制统一规划;“嘉太生态区”等15个项目开展合作,在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协同打造产业链。

此外,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长三角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同频共振、实招迭出,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长三角以占全国3.8%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25%经济总量的长三角四省市,正以一体化发展的新进程,孕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章来源:央广网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2. 什么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主要是指上海、浙江、江苏三省。长三角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城市为中心,包括临近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湖州、嘉兴等城市。简言之,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2个地级市)=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1聚力创新中心地,打造群落的科创引擎
创新中心地在创新城市群落的发展中具有基因性作用,是决定创新城市群落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根据群落的创新优势、世界的技术创新格局和市场的需求,以创新核的原点强化或新区培育为破题点,如建立新的科创示范区或国家新区,围绕其建立创新核评价体系、发展目标,创新重点和发展时序。
其次,完善中心地的核心圈层、支撑圈层和辐射圈层的培育和联动,强化创新人才的吸引集聚,创新主体的扶持以及创新环境营造等内容,通过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创新核及其创新生态体系,使之成为群落发展的新引擎。

2强化“流”动与智慧交互,突出网络性
一方面明确中心地的创新内容、等级层次分工,明确创新辐射等级并增强多方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增强近域合作、跨区域合作、多节点联系尤其是企业和人才的流动。比如上海在城市内部发挥上海原有"四大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与新的"全球科创中心"在政策、资源,空间、主体等要素上的联动合作,创造根植于上海文化和创新土壤的"创新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建设便于"流"动的机制和平台,如设立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引领上海等创新中心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创新协同发展;构建长三角政府工作小组、专业委员会、企业联盟等合作共享平台,共同策划区域性创新文化事件,建立区域的创新需求库,协同长三角实施重大战略项目,布局重大基础工程等。

3关联开放,突出支撑和反哺,强化全球参与和引领
强化创新核的支撑圈层的营建,重点加强在基础设施、创新氛围、生活服务、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创新中心打造的支撑服务及其关系研究,并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创新氛围、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以及绿色宜居的生态生活环境是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条件。

强化外围次级地区对创新中心地的反哺功能。小城市、城镇具有广袤的空间,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相对好的空气环境、相对保护较好的文化基因。两种优势黏在一起形成群落,大都市可以从周边的群落汲取能量改善内部的脆弱性,增强韧性,譬如处在上海、杭州外围辐射圈层的乡镇区域,可以借助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承担中心地的部分功能(思想年会,行业中心、高校分校、企业总部等)。

强化全球参与和引领能力的培育。长三角旨在打造全球城市群落,需要积极融入全球网络并在某些领域逐渐占据全球引领的位置。首先是积极吸纳,如上海以创新核为依托,促进全球重要金融、服务机构落户上海:通过创新创意产业,建立上海全球品牌标识;通过创新带动,建设未来导向的产业集聚区如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其次逐步突破,如借助具有全球影响的要素(如上海、杭州的高校资源)或产业(如永康的五金产业),在局部领域和地区培育和打造引领全球的科创中心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4. 长三角为什么要经济一体化?

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舟山共16个城市,该地区是中国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又被誉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亦称都市圈,其他五大城市群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大陆西北部城市群)。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仍至世界的瞩目。不过,坦率地说,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而各城市之间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也不平均。更重要的是,各城市大都仍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并没有完全从整体推进长三角经济发展大局去作为出发点,所以,在许多问题上,各城市虽然谈不上“本位第一”,但“为我所用”、“实用主义”的情况,在推进合作项目时还是会不时明显地表现出来,首先是各城市强势部门如计、经委系统、财税系统、外经贸系统等的合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港口的暗中竞争依然故我,连交通卡互通至今也未能“捅通”。而各地提出要与上海“接轨”,其实更多的是想到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并不是为了与上海实现一体化,因为接轨的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在一市两省行政体制并存、大家都分灶吃饭、而中央又对沪、苏、浙各项经济指标实施考核的情况下,长三角16个城市真正达到一体化,目前还仅是纸上谈兵,只不过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而已。

  所谓经济一体化,主要就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能实现互补、集群、同步、协调的和谐发展,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它包含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区域内部实现同城效应,即通过交通便捷互通、文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同步,使这一地域各城市的居民,犹如生活在同一城市。二是在同一区域内发展经济的法律法规保障上,分别或共同立法,实行或采取相同的经济政策。三是在同一地域内紧密协调,解决地域内部产业同构问题,防止或杜绝内部相同行业、产业搞恶性无序竞争,防止因产业同构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损害。四是通过协调发展很好地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五是实现老百姓在区域内能自由择地居住、人才能完全自由流动。六是居民的生活方式、观念理念、消费水准逐步趋同。这些特点,与行区域的属辖并不一定要有关系,地就是说,经济一体化并不是辖区内全方位的一元化,它只是限定在经济发展这个范畴内,谈的是发展问题,与一元化是两个概念。
  
    那么为什么要经济一体化呢?
  
    1.有利于大力发展“软实力”领域的同城效应,在观念更新、行政管理、现代服务业、文化融合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观念更新方面,在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创新、消费等理念上,上海是走在前头的,但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却不及浙江;而在行政效率、规范管理方面,江、浙的地市级城市与上海差距较大。行政管理的同城效应则更多地去关注法制法规的一致、经济政策的一致,别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许多事情在苏、浙合法受保护,在上海则属违法受打击。
  2.有利于观念意识上的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思路、观念上并不一致。前已说过,如对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上海的观念落后于绍兴、台州等地。而像常州这样的地级市政府,其发展思路、观念,多年来市政府一直赶不上下辖的武进区(原武进县级市),现在它的经济已大大落后于无锡、苏州,如今快要被县级市江阴追上(现在该市的市长就原是江阴的市委书记)。而扬州、泰州、舟山、镇江等市,与更发达的地区苏州、宁波、绍兴等观念差距亦较大。
     3.有利于加快实施交通一体化。长三角是一个整体,同城效应的前提是交通一体化,近年这一地区交通发展很快,但仍有差距,例如上海到湖州的高速公路至今未通,其“肠梗阻段”在江苏的吴江,由于湖州是浙江的城市,江苏对贯通沪、湖高速自然不起劲,因为它不是主要受益方。而上海到宁波的铁路至今未实行高速运行,动车组也不通。上海到台州的交通线唯靠公路,交通上的“同城效应”目前尚难达到。
    4.有利于应该打长三角牌。目前,长三角的牌子还停留在地域名称上,没有品牌。我在想,在有些行业,能否统一整合,打一个长三角牌子?例如旅游景点,能否把长三角主要景点包括苏、杭二州和黄山,包装成一个长三角品牌向海内外推销?2010年世博会在即,7000万的海内外游客中,大批海外游客来沪,他们会被五花八门的景点弄得不知所措,因此,包装好长三角旅游品牌,就能更好地推销出去。又如:长三角一些城市港口竞争激烈,其中尤以上海港、北仑港(宁波)、舟山港之间的竞争最烈,我想,能否把这些长三角主要港口都整合为一个长三角的港口集群,都打长三角一个牌子?当然内部可以有分工,经济上也各自核算。假如整合起来了,合并打一个牌子,未来的“长三角港”就是当然的世界第一大港了。目前宁波、舟山港口正在考虑整合中,浙江方面更多的恐怕还是想利用天然深水海岸线的资源丰富的优势与上海港竞争,而上海虽获得了洋水港,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港,与岱山岛和北仑港的岸线比,它还比较浅,所以,上海的港口建设已感受到危机袭来。在这方面,长三角海关通关“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值得为港口发展一体化所借鉴。
    5.有利于同类企业应逐步整合、兼并,实行托辣斯化,同时着力打造世界著名品牌。长三角城市之间产业同构问题,反映了经济上的发展无序,当然也有传统的因素、人才智力结构相同的因素。由于没有跨省市统一的行业协会协调,加之各省市都有地方保护主义,产业同构问题自然就无法避免。例如在纺织业、动漫产业、制造业等方面,好多城市的产业都相似,没有独特的优势和品牌,重复建设加上重复污染,引进外资时“互相残杀”等,所以看起来长三角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又有几只?
  6.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异。我在考察长三角的教育、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虽有“大自由”,却又并不真正体现出“自由”,即知识型人才向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区流动多,而回流到一般地市级城市则较少,人才流动尚处于单向阶段。人才流动的这个“不自由”,不是人才政策本身有问题,而是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准、居民生活质量、职工收入差距、地域文化背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对此,我建议铖市在财政收入宽裕的大前提下,不妨逐渐在长三角范围内实行收入分配同质化,其他15城市普通居民收入水准、市场物价,基本与上海持平,从而消除人才双向流动的真正障碍。

5. 长三角将实现交通一体化吗?

据报道,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1日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将给三省一市的人民带来一大波新福利。

报道称,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发布的成果显示,目前三省一市已落实打通省际断头路第一批17个项目,今明两年全面开工,这些新福利不光是“包邮区”这么简单,而是渗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连接上海青浦和江苏昆山的盈淀路改建工程5月底实现结构贯通,并计划在9月通车。上海交通委表示,今年计划推进9个省界断头路项目建设,在高速公路和国道骨干网络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与江浙两省的无缝对接。

最快在今年年底,四个城市的老百姓去对方的城市坐地铁,不需要反复买卡、安装新的App,只要用自己城市的乘车码,就能在四地扫码进站。
文章来源:央广网

长三角将实现交通一体化吗?

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法律依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1.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2.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3.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省际重大水利工程建设。4.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环境协同防治,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5.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共享高品质教育医疗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建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6.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7.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8.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创新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9.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完善配套制度和监管体系,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10.推进规划实施,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组织协调,健全推进机制,建立1+N规划政策体系,抓好督促落实。

7.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长三角一体化包含三省一市,实际上一体化不一定要从这么大空间来讲,可以从区域内部进行规划,若干个都市圈里的一体化就是长三角一体化,所以更加需要在长三角内部推动都市圈规划。
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也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推动,中国大部分地方没有形成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长三角是例外。一个都市圈的创新生态、产业体系、产业链和营商环境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奔走于1小时通勤圈的广大从业者,他们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有生力量。

扩展资料: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筑牢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群众的精神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和精神支撑。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现实淬炼,形成了江南文化勤勉、机敏、敦行、坚韧、崇文、重商、开放、进取、精致、雅逸等文化基因和开放求新、明达致远、精进图强的区域精神。
江南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区域精神,必将会以其人文光辉照亮江南地区继续前行的方向和路径,对江南地区在新时代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起到激发精神动力、引领发展方向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人民网-抓住并用好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8. 如何促进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据报道,根据中央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以来沪苏浙皖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方面共同谱写一首“协奏曲”。

报道称,5月21日,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23日,上海市青浦区与浙江省嘉兴市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上海的西大门和浙江的北大门嘉兴再度“联姻”。

此外,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联手,推动异地养老政策“通关”。沪苏浙皖四地检察长举行座谈会,决定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这一系列动作,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高度共识和热切期盼。

分析人士表示,大家普遍意识到,长三角一体化正迎来难得的时间窗口:“天时”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利”上,三省一市经济水平较为均衡,是全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区域。
文章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