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024-05-16

1.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发布者:魏毅发布日期:2010-12-08 20:36:02.0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就结合多年历史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社会意义,看到历史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学生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历史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历史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历史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历史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历史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

五、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从学生因素谈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呢?创建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数学教研组一直在实践中反思,下面就谈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构建高效课堂的。 一、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保障高效课堂实施 1、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全面落实临沂市“三五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没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就谈不上教学。在课堂中,我们注意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多多倾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并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2)启发意识 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研讨在学习的新内容中,学生哪些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难以学会,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堂中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够针对性强,讲能讲在需要时,导能导在关键处,问能问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把数学方法的研究转移到学法研究上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民主意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课堂中我们注意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相互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见解。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临沂市“三五四”教学策略,和临沭县教研室的互动探究,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辅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3、教学反思使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一节课上完之后,我们及时思考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又没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眼神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埋下头去,只给你一个头顶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多问自己多思考教学过程,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功夫用在备课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着眼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1)备课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把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同时还要灵活使用新课标,一切有利于教育学生的教学行为都可算做正常的教学行为。 (2)备教材:通过对教材的研讨,明确我们是利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因此必须吃透教材,掌握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怎么样教,并且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过程活而有效。 (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知道学生该学什么,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和巩固知识的练习题目,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事可做,都有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2、精心设置教学切入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找准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例如:在教学“同类项”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了“2a和3a”与“3x2y与4x2y”让学生观察各组中字母和字母次数的特点,学生齐声回答了各组中所含字母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见时机已到,我便开门见山地说“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学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次数也相同的项,即同类项。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是:能够正确掌握什么样的项叫做同类项。”学生听后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新的一课便拉开了帷幕。 3、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枯燥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

3.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课程的开设对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它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以及新兴开放、因地制宜的活动渠道,让学生走进自然,联系生活、社会教育,既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训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培养。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考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
无论哪一门课,课堂气氛很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言,无拘无束地思考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特别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设想,即使是荒唐可笑的,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都要给与支持和鼓励。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氛,营造创造性思考的整体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我在上《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愚公的后代你会怎样做?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的说:“继承愚公精神继续挖山,完成愚公心愿。”有的说:“搬家。”还有的说:“送几个孩子出山学习,掌握知识后,用机械挖山修路。”……我和同学们听着,都不由得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儿激动起来,集体的指挥调动了个人的智慧,大家畅所欲言,开阔了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灵感。
(二)鼓励大胆想象,诱发奇思妙想
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从英国返回印度的轮船上,听到一个小孩无意中提出的问题:“海水为什么那么蓝?”这一创造性的提问让他在物理学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经过不懈地深入研究,终于提出了:“光散射效应”,这一发现还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大胆想象对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我想: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们不是更富于想象力吗?儿童对想获得的东西都容易感到满足;做错了事勇于重新开始;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探索精神、无所畏惧的闯劲。这些优秀的品质,既使他们蕴藏着五穷无尽的创造力,也使他们的幼稚天真的想法能成为诱发奇思妙想的一种重要源泉。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他们创造性的答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好方法。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关于《图形组合》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一个好机会,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形象加以分解、组合。有的同学将手帕和地图组合起来,设计出绘有一个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旅游景点的地图手帕;有的同学将弹簧和电脑组合起来,设计出可以按预定时间将人的脑袋从枕头上弹起的弹簧枕;有的同学将垃圾箱和肥料制造机组合起来,设计出倒入垃圾便能造出肥料的垃圾肥料箱。教师将主动性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活跃,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出。
(三)注重传授方法,学会创新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特色是在“活”中“学”,在“动”中“活”,“活而不乱,动中有序”,通过让学生在主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思考。创新思考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和运用创新思考方法,需要熟悉一套新的思路,培养起一种新的思考习惯。例如上文提到的大胆想象就是一种方法,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思考方法,例如逆向思维法,孩子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这就是一个倒过来想的例子。别人都只会从“如何让人离开水”这个方向去想,理所当然地认为“从水里救人”,司马光成功之处在于他急中生智地调转了思考方向,想到了“如何让水离开人”,理清思路后再想出用石块砸缸就不难了。用同样的方法上《没理找理》一课就不难了,课本要求学生解释“大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这一怪事,并讲道理。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过用逆向思维法就简单了,倒过来想:不是风把井刮到院子里,而是风把栅栏从井的右侧刮到井的左侧。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教他们把问题倒过来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条捷径。此外,引导学生跳出框框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顺藤摸瓜思考、激发灵感思考都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可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二、联系生活、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注重体验。他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动手做”、“考验”、“试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既包含了自然世界也包含了社会生活,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一)走进自然,学会发现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独立形态课程,综合实践内容来自于无限空间。平时的课堂学习较易使学生落入死记硬背的窠臼,被人称之为“高分低能”,只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亲近自然,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学习《探索物质世界》这一单元,为了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我让学生自己采集标本;观察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种类、用途及生长过程,调查植物在当地的土名;了解植物与当地老百姓的关系。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深刻的问题。例如:清晨,为什么茂盛的树叶吐出滴滴清水?我们吃的肉、蛋、奶是不是间接来自种子植物?为什么居民小区、道路两旁种柳树、榆树的灰尘就少一些?学生们不仅体验到实践的辛苦,也增加了热爱家乡、自然的情感,更体验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二)关注生活,学会分析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教学、包括现今的电化教学所无法传授的。只有让学生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平时比较重视对学生们进行问题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我让学生观察桃源的沅江,学生们通过观察,提出了“沅江水质污染问题”,并决定调查沅江污染的状况,寻找造成沅江污染的原因,寻找改善沅江污染状况的对策。通过探究活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其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身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三)融入社会,学会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我们的学生不象欧美学生那样动手能力强,他们学得太死,全凭自己根本搞不出东西”。其实不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潜质,当他们融入社会,了解生活,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会释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能力。以“纸的世界”主题活动为例,许多平时学习中成绩一般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同学对纸的用途了解甚广。从生活中常见的纸制品,到安徽泾县的宣纸的制作,以及数字化与纸等,都了如指掌。而有的同学特别喜欢纸的艺术,什么剪纸、折纸、撕纸、贴制、集邮、放风筝等,无所不知。还有的同学精通造纸技术,古代的、现代的、将来的,说得头头是道……每位同学身上都能找出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因为他们关注生活,从事自己喜欢的问题的实践研究,所以都能积极投入进去,丝毫不需要教师的强制督导。可见我们的学生并非是高分低能的死书生,只要我们教师适当引导,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实践研究并有所收获。
“社会即学校”,在综合实践课中,努力争取校外人才的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聘单位与聘个人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引入师资的渠道。比如,我校就聘请晨报的记者定期到学校进行写作指导,,还聘请了学校附近的交警担任辅导员,请他们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多方有机结合,形成了开放的多层面的教育人才资源。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是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选题和可行性论证?用什么方式、方法收集资料?如何选择有效的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成果如何呈现等一系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交通、科技、医疗、环境、卫生等方方面面,关键是教育者要有正确而全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本操作,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主题调查研究。为了加强活动的可操作性,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分工。调查的、采访的、相关资料的搜集的者分别有具体的同学负责。负责调查采访的同学再由小组讨论写出高查采访稿,调查表后再进行调查和采访。
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很多问题,如被采访者不理解,不配合,态度冷淡,把他们拒之门外,或把这种活动看成是瞎胡闹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首先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想办法解决。学生(采访语言)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应该讲文明懂礼貌,采访对象应选 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容易接近的人,采访时间应该在被采访者有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等。有时我帮助学生联系好采访人。(讲清采访原因)。再让学生自己去采访,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相关资料的搜集,也成了一个难题,学生手中的书籍等,是非常有限的,上网等比较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手段又不具备,怎样能够搜集到更多的信息材料呢?我是这样做的。
1、    利用网络收集信息
a、    发展各班的网络信息员。
b、    教师收集,进行赠送。
为了避免学生的惰性心理,教师在学生收集后,补充没有找到的资料。
2、    利用图书报刊收集资料。
a、    去图书店查阅
具体指导: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应去哪一专柜查找。然后抄写。
b找自己或姐姐,哥哥或其他的书籍(包括其他学科的教科书)。
然后在教师指导和小组长的带领下,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形成汇报的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学会了甄别和筛选,拥有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这个大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片绿洲,能力发展的一个温馨摇篮。
浅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课程的开设对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它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以及新兴开放、因地制宜的活动渠道,让学生走进自然,联系生活、社会教育,既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训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培养。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